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馮沛賢報道:過去四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為探討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香港工程科學院主辦的高級別峰會「2023年度國際灣區高峰論壇」,今日(20日)起一連兩日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辦,並以創新、科技、創業和創科生態系統為題,邀請多位知名教授及權威學者共同探索不同灣區經濟體之間的發展機遇、挑戰和合作。
多名重量級嘉賓出席首日典禮,包括行政長官李家超、國家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廣軍、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大疆創新科技聯合創始人李澤湘等;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中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及科技園特別顧問原丈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及副總裁楊帆則在明日的論壇擔任主講嘉賓。
香港工程科學院前任院長、安樂工程集團主席潘樂陶博士在致辭時表示,正當世界處於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州、香港、澳門和其他8個城市,土地面積5600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8600萬,涵蓋3個關稅區,包涵不同的文化、語言、法律體系、制度和貨幣,為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士提供機遇,參與大灣區在文化、教育、專業實踐和經濟方面的發展。
潘樂陶指出,紐約灣區以服務、金融和貿易作為發展重點,加州灣區發展資訊科技和先進技術,東京灣區以工程和生產技術為重點。相比之下,香港擁有世界領先的大學及研發設施,是重要的服務和金融中心;配合廣東的供應鏈和製造業優勢及澳門的旅遊休閒特色,大灣區可說具備了三大灣區的成功要素,與內地貿易無縫銜接,通過香港開拓國際市場,在國家的「雙循環」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為全球提供平等的投資和營商機遇。
潘樂陶又指,峰會不僅是一個讓演講嘉賓和代表分享經驗、交流思想和向不同灣區學習的平台,同時匯集了科技和商界人才,為實現和平、和諧的經濟增長目標作出貢獻。作為香港工程科學院首次構建的一個強大網絡,峰會匯聚灣區經濟體的專業人士、商界領袖和機構。希望峰會繼續保持強勁動力,成為每年或每兩年一度的盛會,在不同的地點輪流舉辦,以促進灣區內外的溝通和了解、政策交流和可持續發展,為國際合作樹立成功典範。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表示,大灣區規模龐大,大灣區的9個廣東省城市總人口是香港的10倍,相關生產總值亦是本港的4倍多,香港作為小經濟體,需要建立有效策略,香港要把握機遇與鄰近城市合作,才能從中獲益。他認為,大灣區合作發展需要有優次,香港是國家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要積極投入大灣區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包括提升技能、做好網絡建設。他表示,過去5年曾到訪大灣區9個城市,早前他聯同80位工商界領袖前往南沙,視察當地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梁振英透露,今日亦將前往南沙考察。西九高鐵站為往返兩地提供便利,他鼓勵各界坐言起行,盡快去內地了解更多情況。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以「工程科技引領高質量發展」為題,討論中國工程院與大灣區發展的工作。他表示,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顯著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是未來五年主要目標任務之一。中國工程院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着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使命,未來將推動智慧社會初步建立,同時為大灣區建設發展提供助力。
李曉紅指出,在大灣區率先建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及國際創新樞紐中,為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國工程院強化內地香港交流合作,鼓勵和支持院士積極投身大灣區建設,舉薦優秀工程科技工作者,吸收更多港澳地區傑出工程科技專家加入院士隊伍,營造開放創新生態,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潮流和新趨勢,中國工程院將肩負科技創新發展的使命,團結各界工程科技工作者,全面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為目標邁進。

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的講題為「大灣區:未來經濟新灣區」。他表示,數據顯示,世界四大灣區對全球經濟有十分重要的貢獻。其中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是東京灣區的兩倍,區域內有強大的連繫性、行業多元、市場及幅員廣大,經濟力足以與發達國家可比。大灣區現時仍存在不少問題,包括人均收入及GDP偏低、區內城市服務產業不平均、及整體服務業生產低於其他灣區。不過,大灣區有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區內交通基建完善,城市之間聯繫緊密,加上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是國家發展及科技的橋頭堡,成為大灣區得以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
馮國經關注大灣區「製造業4.0」的發展。他認為,大灣區將創造區域性、以至全球性的經濟新秩序。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猶如「東方曼克頓」,具備良好的金融基礎,不少國家都將香港視為首選的跳板,區內地位無可替代。他表示,結合「中國硅谷」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多個大城市,區內擁有大批青年人口和世界知名大學,大灣區正不斷締造新科研成果。不過,儘管有不少新科技發明,其產業化、商品化的工作仍有待改善,只有令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成功「從0到1」進化為「1變成10」,甚至「10變1萬」,完成「再工業化」及「製造業4.0」,才能把握時間連接世界市場,與世界相競爭。

機械人與自動化領域專家,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分享在大灣區創科生態體系的探索心得。他表示,香港的房屋問題引起很多深層次矛盾,儘管香港是一個發達的都市,可是建築技術卻比較落後。他與團隊為研究如何利用機械人提高建房效率,與本地大學生一起合作,成巧啟發不少學生投身機械人、無人機的科研及開辦創業公司。他將香港的教育經驗整合為一套模式,帶進內地的科研產業,並獲得大灣區以至寧波、重慶等內地城市認可,建立科創文化。
李澤湘總結自己過去多年的經驗。他認為大灣區的製造業已經有40年歷史,習慣了舊的生產模式,過去被其他科技牽着走,當前的關鍵在於人才培養。參考外國的例子,為了開創新的生產模式,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合時宜,未來香港需要快速開展教育改革,包括建立世界思維、產品設計、科學思維分析及數理基礎等條件,讓更多青年投入創業市場,優化大灣區產業鏈,使他們學以致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