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格言聯璧·學問類》)
二、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格言聯璧·學問類》)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崇尚讀書的社會風氣,在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士」即是讀書人、知識分子,位居第一。既稱之為「士」,自當以求學為職志,漢朝思想家王充在《論衡·實知》中說:「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曾於文章中引述同時代的大詩人黃庭堅的話:「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短短數天不讀書,便能使人淪落到這種地步,古人的要求委實讓不少人慚愧惶恐。
「四書」之一的《中庸》有言:「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須臾,即一段短時間、片刻。我們讀書,並不是只顧着在腦袋中累積資訊,更重要的是明事理,重義理,以確立為人處世的原則和基礎。這是我們當終生謹守奉行的。
古人謂「案上不可多書」,並非教我們不要博覽群書,而是指出讀書當有次第,須專心且有恒心。孔子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易》,即《易經》;「韋編三絕」,指穿起竹簡的牛皮繩斷了數次。可見孔子讀書聚精會神,不舍晝夜,務求深入透徹,而非泛泛悠悠了事。
「魚離水則身枯」,這個比喻令人不禁想起「相濡以沫」的典故。《莊子·大宗師》載:「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又說:「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對於一直生活於水中的魚兒來說,水是其「日用而不自知」的,要是牠不曾跳出水面或擱淺於沙灘,牠大概不會醒悟到水是其須臾不可離的生命所依。
同樣地,我們現代人生活於「知識型經濟」與「資訊爆炸時代」,無時無刻均離不開知識的海洋,如何爭取時間,好好讀書,用功學習,裝備自己,以應付學業與事業所需,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