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 心
在雲南南糯山石頭寨憑弔了南糯山茶廠遺址後,大家感慨良多。彭哲主任接着又帶我們前往勐海縣城,參觀與南糯山茶廠同時創辦、後來兼併了南糯山茶廠的勐海茶廠。勐海茶廠是西雙版納歷史最悠久的國營茶廠,也是雲南和全國最著名的國營普洱茶廠,曾被譽為普洱茶界的黃埔軍校。彭哲和陪同我們的勐海茶人認為,勐海茶廠和南糯山茶廠代表了普洱茶的一個時代,因此,要認識勐海茶廠的歷史意義,必須全面深入了解它誕生的那個時代及其歷史背景。勐海茶廠的籌建與興衰,不僅是勐海茶業發展的一部近代史,更展示了近代普洱茶茶界名宿的風采。
雲南茶業的發展歷盡滄桑。在輝煌榮耀的貢茶時代後,隨着國運衰弱而日益凋謝。到清朝末年,印度、錫蘭茶崛起,曾佔據世界茶葉霸主地位的中國茶日漸凋零。在民國中期,中國茶葉出口量由國際市場第1位跌至第4位,僅佔國際茶葉市場的11.5%。危難之時,真英雄才顯本色。清末民初是中國茶業衰落之時,也是中國茶業大舉復興旗幟的時期。雲南以滇茶為先鋒,率先打響了中華茶業復興的第一槍。一批又一批茶界精英在滇南閃亮登場,譜寫下不朽的篇章。除了敢於在南糯山開創現代機製茶先河的回族實業家白孟愚,還有勐海茶廠的一批奠基人。
被瀾滄江一分為二的西雙版納,擁有中國面積最多的古茶樹山林,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和瑤族等少數民族寨子裏的碑記和代代相傳的習俗,讓一千多年前的種茶製茶手藝歷史鮮活地傳承下來,成為普洱茶源起的見證。位於西雙版納西部、瀾滄江以西的勐海 ,古稱「佛海」,西和南與緬甸接壤。勐海在傣語中意思為「勇敢者之地」,這個地區的古茶樹資源十分豐富。聚居在勐海布朗山、巴達山等山區的布朗族,係「濮人」後裔,為史學和茶學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布朗山迄今還有1,700年的野生大茶樹。勐海南糯山和帕沙山等地的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也是世代種茶的民族。南糯山有800多年樹齡的古茶王樹和滿山遍野的古茶園。這些民族在勐海地區種茶、製茶、用茶、貿茶的歷史已有1,700多年。
「高山雲霧出名茶」。霧多是勐海的氣候特點。年霧日高達160天。霧自午夜起,於無聲無息之中,從平壩、山谷生出萬縷雲煙,茫茫霧海籠罩茶山,正午忽然間茫茫濃霧消失得無影無蹤。霧多不但減少了茶樹蒸騰作用對水分的消耗,每天還以霧露水增加地表水,提高空氣的濕度。正因為有了霧的籠罩,才有了茶樹的枝繁葉茂,茶山更加生機盎然。也正因為有了霧的滋潤,才使勐海茶的茶味獨特神秘而富含多種營養。勐海茶葉具有「滋味醇厚回甘,香氣馥郁飄蕩」的獨特滋味和香氣,茶人稱之為「勐海味」。
但是民國以前普洱茶的重要集散地一直在思茅(今普洱市思茅區)等地,而勐海地區茶葉雖多,卻一直只是茶商的低價原料供應地。據行家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最大的問題是土司制度的阻礙。
歷代中原王朝為鞏固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在這些地區實行「羈縻制度」。「羈縻制度」的實質是:政治上利用少數民族舊貴族進行統治,經濟上維持原來的生產方式,徵收貢納。唐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州、羈縻縣和羈縻峒,進行所謂「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治。元朝開始在西南地區實施新的「羈縻制度」土司制度。在西雙版納境內,元朝置車里軍民總管府,明朝改為車里軍民宣慰使司(大土司,官階從三品)。明代中後期,朝廷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就是改土司制為流官制,廢除少數民族的土司首領,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到當地執政。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後性,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有積極意義。但是,元朝和明朝在雲南設置的土官、土司,雖經明、清兩代不斷改流,在傣族地區的土司卻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有所增加。車里宣慰使所屬各勐頭目還因隨征有功,分別被授給土守備(正五品)、土千總(正六品)、土把總(正七品)和土便委、土目等官階。歷史上雲南土司最多,其中又以傣族為最多,共有83家。傣族土司共分土府、宣慰使司、宣撫使司、副宣撫使司、安撫使司、長官司、土知州、土把總、土巡檢等十個等級。
土司制度為西南邊疆地區的土司紛爭及由此引起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等埋下禍根。清朝後期,緬甸同清廷爭奪對車里(西雙版納)的控制權,不斷挑起車里宣慰使的權力之爭。車里地區兵戰不斷,嚴重影響當地茶山和茶業的發展。勐海地區一直歸車里土司管轄,是車里土司下面的勐海土司、勐遮土司、打洛土司和勐混土司的私人領地。世襲的土司制度,古老的農奴社會的生產方式,長期逆境中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寺廟與學校合一的教育方法,使得這一地區保存着自己的行政組織、武裝力量和經濟模式。實際上朝廷鞭長莫及,這裏皇帝管不到,與內地來往很少,外面的人很難進入。
第二,勐海地區土司對茶農的盤剝嚴重阻礙茶業的發展進步。勐海的土司、土官掌控了茶葉的收購、加工與銷售。他們劃分購茶的勢力範圍,壓低茶價,四斤茶葉才換一斤食鹽。放高利貸代購茶葉,從中獲利。剋扣茶工工錢,還經常虐待和打死茶工。因此,勐海地區的茶樹種植和管理原始落後,不除草,不剪枝,完全野放,沒有管理。茶葉採摘之後經過簡陋粗糙加工,就把鬆散的乾茶賣給商販。茶商把勐海茶葉都販運到思茅、景谷、大理和其他市場去分揀、壓製後出售,勐海長期沒有茶葉的分揀、分級、拼配和壓製等精製工序,只是低端茶供應地,茶葉產量雖高但沒有名氣。
第三是勐海地區過去交通非常閉塞,且山區瘴癘之氣令人生畏。外面的商販,特別是漢族茶商,對勐海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土司統治都望而卻步,不敢前去經營茶葉。直到清末,勐海地區竟沒有一家漢族人開的茶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