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優化膠袋徵費計劃實施至今逾1個月,在該計劃下膠袋徵費由0.5元增至1元,以往豁免收費的平口袋亦納入徵費,包裝好的急凍食品、蔬果等不可再索取免費膠袋。有環保團體最近調查發現,超市派發「背心袋」和平口袋的數量分別大幅下降45%及89%,逾六成消費者會自備購物袋,惟部分蔬果的過度包裝問題嚴重。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在不同連鎖超市直擊,見到貴價空運水果的過度包裝現象較為嚴重,個別水果被保鮮袋、防撞網套、膠盒重重包裹,部分柑橘等較不易破損的水果也使用硬質膠盒,違背「減塑」原意,也增添香港堆填區的壓力。環團建議特區政府向零售商推出簡約包裝指引。

一個環保團體今年1至2月間,在54間主要超市統計派發膠袋的情況,發現每間超市平均每小時分別派出26個「背心袋」及8個平口袋,推算全港694間超市,全年合共派發約9,299萬個「背心袋」及2,850萬個平口袋,比該機構去年調查結果分別大幅下降 45%及 89%。而且大部分超市非常配合新措施,會貼出相關宣傳海報,亦不再放置膠袋於顯眼位置任由市民取用,有助減少市民取用膠袋意慾。
蔬果過度包裝有增無減
調查亦發現,更多市民養成了自備購物袋的習慣。調查期間的 3,524人次顧客中,有 65%(2,271人次)自備購物袋,14%顧客(513人次)選擇直接徒手取貨,取用或購買膠袋的顧客只佔 27%。
不過超市「包膠」問題仍然嚴重。該團體在2月初到訪兩大主要超市的3間分店,統計206個款式的蔬果包裝情況,高達76%產品有「包膠」,其中提子、士多啤梨、車厘子、藍莓及番薯,「包膠率」為100%,香蕉、牛油果、奇異果等有外皮的水果亦有三至六成產品「包膠」。

昨午香港文匯報記者亦走訪多間超市,直擊蔬果櫃位的大部分產品均按照銷售分量附有包裝,士多啤梨、藍莓等容易破損的水果一般會使用硬質塑膠盒作外包裝,橙、薯仔、蒜、洋蔥等較堅硬的蔬果大多使用網套。貴價、空運的食品其包裝相對更為華麗,一款售價約每個5元的蘋果沒有包裝,但另一款約8元的蘋果則被網套和保鮮膜包裹。金鐘一間主營進口食品的超市內,有多款彩椒發售,同色辣椒大小相若,但每個都單獨包有保鮮膜;一款「韓國新高梨」則有網套和塑膠盒雙重包裝,附近的韓國青提則在此基礎上,還多一層保鮮袋包裝。
環團倡訂簡易包裝指引
環保人士指出,超市可能因為不確定可否派發膠袋,為方便顧客拿取而選擇「乜都包一餐」,此外多層的塑料包裝能提升美觀度,多於保護用途,但多數包裝紙在拆開後均會遭用完即棄,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建議政府向零售商制訂簡約包裝指引,長遠應着手研究包裝法;並建議政府定期檢討徵費措施的成效,適當時提高膠袋徵費額至2元,以達至減少八成膠袋使用量的目標。

香港文匯報昨日就計劃成效向環保署查詢,發言人表示優化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首月實施情況大致順暢,該署巡視了全港18區約650間超級市場或食品店,發現超過99%的店舖均沒有在售賣蔬果,或冷凍食品的地方擺放平口袋供顧客隨意取用,大部分都有提示平口袋的收費,以及豁免收費的情況;顧客購買有包裝的冷凍或冰凍食品時,收銀員不會主動提供平口袋。
發言人並指,由於計劃首個月為適應期,對於違規商戶,環保署會先作口頭警告,截至1月底,該署人員巡查約1,800個零售點,共發出7個口頭警告,其間沒有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環保署亦設立了專題網頁,市民可透過網上填表、電郵等途徑舉報塑膠購物袋收費違規個案。
【話你知】適應期結束 本月起違規即罰款
(記者 文森)特區政府去年12月31日起實施「優化膠袋徵費計劃」,每個膠袋由以往的0.5元加至1元,並取消以往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可豁免膠袋收費的規定。只有無包裝的食品、非氣密包裝餐飲外賣、沒被完全包裹的食品可豁免膠袋收費。實施首一個月為適應期,執法人員僅口頭警告,本月1日起,若有商戶違規,將被處以2,000元定額罰款,嚴重違規者或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罰款20萬元。
冷凍食品亦需付膠袋費
在新措施實施前,預先包裝的冷凍食品,如冰鮮雞、有包裝凍水餃、雪糕等,可免費索取膠袋,但計劃生效後,現在均需付費店方才會提供膠袋盛載。可獲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的無包裝食品、或沒密封包裝的餐飲外賣,須以每單一交易一個免費袋為基本原則。
如首個免費膠袋未能盛載所有食品、只用一個膠袋可能會令膠袋破損,或把多種食品放在同一免費膠袋會令食品的品質受損,則可額外提供一個或多個免費膠袋。
水果、蔬菜如果有外包裝,即使有透氣孔、沒密封包裝,只要是完全包裹,都不能豁免膠袋收費。而商品在供應給商店前,已有包裝膠袋,或有膠袋構成商品的一部分,或隨商品提供的膠袋,不用另外收取膠袋費。
膠袋收費涵蓋全港所有以零售方式出售貨品的商戶,不論其業務規模(例如連鎖店、中小企、小販)及性質(例如地舖、樓上舖、郵購或網購)。值得留意的是,有些主要屬服務業的商戶亦會兼售貨品(例如補習社兼售書籍及文具、髮型屋售賣護髮用品),亦會受到膠袋收費規管。
商戶認蔬果華麗包裝冀吸引顧客
(記者 唐文)針對蔬果過度包裝,香港文匯報昨日訪問本地零售產業鏈的多位持份者。本地蔬果來源多樣,部分商戶會從本地供應商小範圍進貨,或直接從海外採購,也有批發商大批進口貨品。有商戶承認,部分進口蔬果有過度包裝的問題,除了因為運輸問題,要用塑膠層層包裝鋪墊,個別情況尤其是高檔的零售店舖,為突出產品的格調,吸引買家,使用華麗包裝。有商會支持政府立法規管,從源頭「減塑」。

業界建議政府規管
海外入口果菜商會會長吳永恩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主營大宗果菜商品進口,動輒以噸計,而對於該量級的產品,海外供應商基本不會做出過度包裝,幾乎是整箱發貨,該公司亦會原樣出售給本地超市等,由對方進行零售包裝。「作出過度包裝的不是我們(批發商),主要是下游的超市或加工公司,特別是高檔超市,為了吸引買家,他們會使用特別精緻的包裝,個別超市還會派員工現場進行包裝,建議政府進行規管。」
他說,產品包裝程度也與性狀有關,例如藍莓等較軟的水果,容易碰碎,即使大量進口,也會有分裝的塑膠包裝。
吳永恩贊成提高膠袋徵費額至2元,他說:「5毫、1元甚至2元也好,其實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附加在物價上的額外支出,重點是讓消費者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
九龍果菜同業商會理事長張志祥認同,目前市面上的很多蔬果都存在過度包裝,但有時問題並非出在本地零售商,而是產地的問題。「正常吃的水果其實不需要太多包裝,太繁複也沒有意義,基本上有膠袋已經足夠。但是我們果欄銷售的很多水果都是入口進來,供應商那邊已做好包裝,他們也不是只供應香港,我們沒有理由去限制他們特別給香港產品簡約包裝。」
他認為,對進口時已做足包裝的產品,本地代理或零售商不宜再增加包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