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阻街屢禁不止,顯示罰款阻嚇力不足。申訴專員趙慧賢建議食環署全面檢視現行法例的罰則,包括提高最高罰則及定額罰款金額,以及積極研究在「定額罰款條文」中引入累進式罰款機制;提升對設有「酌情容許範圍」的地點的執管力度,才能減少阻街情況;建議環保署繼續尋求進一步提升本地回收發泡膠箱能力的可行方案,以長遠解決發泡膠箱堆積所衍生的環境衞生及阻塞街道問題。

對此,食環署回應指,接納申訴專員的全部建議。環保署指,發泡膠箱回收能力已由以往每日不足1公噸提升至12公噸,復常通關後發泡膠箱阻街問題已得到緩解。

食環署昨日回應申訴專員有關阻街調查結果時表示,該署和警方由去年10月開始陸續在全港各區採取了超過500次聯合執法行動,並取得理想成效,獲得地區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正面評價。現時,多區的店舖阻街情況已見顯著改善,當中包括申訴專員在報告中提及的部分阻街黑點,例如荃灣河背街和川龍街,以及北角春秧街。環境及生態局已展開相關法例檢討,並已就提高店舖阻街的定額罰款金額及票控最高罰則完成公眾諮詢,局方會在法例檢討中充分考慮申訴專員的其他法例修訂建議。

環保署:發泡膠箱陸續運回內地

環保署回應說,2022年初期因疫情關係,內地供港蔬菜水果的發泡膠箱未能運回內地作重複使用,導致大量發泡膠箱囤積於社區造成街道阻塞和衞生問題。環保署、食環署和漁護署亦聯絡了數間本地回收商,並得到其他非政府組織及私人企業的協助,加大了回收處理發泡膠箱的能力,至今共回收了約2,500公噸發泡膠箱,受疫情影響暫時存放於不同地點(例如副食品批發市場及街市)的發泡膠箱都已被處理。

兩地恢復通關後,發泡膠箱已逐步恢復以往安排、運回內地循環再用,廢物轉運站、公眾街市及副食品批發市場所接收的廢棄發泡膠箱的數量已逐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