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自銅鑼灣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推出「Walla Walla歷史文化遊」以來,越來越多人透過這趟旅程,深入了解避風塘的歷史文化,而乘客所搭載的這一復古交通工具「嘩啦嘩啦」,也揭開了香港電船業發展歷程的泛黃書頁。雖然「嘩啦嘩啦」現今已不復存在,但它背後聯結的與香港海上交通、城市發展息息相關的歷史故事,不應被我們遺忘。

香港開埠初期,市民往來港九,靠的是搖櫓舢舨或風帆船,舢舨艇(又稱三板艇)就是「嘩啦嘩啦」的前身。早期的「嘩啦嘩啦」體積小,引擎在船頭位,運作時發出巨大噪音,因外國人覺得音似「Walla Walla」而得名。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嘩啦嘩啦」憑藉靈活性高的優勢迅速發展,1960年代高峰時期全港大約有200多隻,隨着後來紅隧通車,「嘩啦嘩啦」又逐漸式微。港九電船拖輪商會永遠會長郭錦通認為,「嘩啦嘩啦」的消逝並不是一個悲傷的句號,因為交通工具的迭代是由於需求的變化,如今電船行業各式新型渡輪、客輪取代了「嘩啦嘩啦」的位置,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有「嘩啦嘩啦」聲的歲月,也將永久留在船家和業界心中。


報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角色
未有海底隧道時,維港渡輪在夜晚12時至早晨6時停止服務,這個時間內人們若要往來港九,比如從港島去尖沙咀搭早晨第一班火車回鄉,就必須搭乘「嘩啦嘩啦」。大小碼頭附近均有「電船亭」,乘客在那裏購票,然後沿着岸邊的木梯落斜路位便上船。「那時Call船就像現在Call車,維港兩岸的路線,按行駛時間計費,上世紀五十年代搭一程約是3蚊。」郭錦通說。凌晨時分,除運送少量乘客外,「嘩啦嘩啦」的另一重要工作便是運送報紙:「當時報社集中在港島,每夜凌晨印出,就必須靠『嘩啦嘩啦』送到尖沙咀碼頭分揀,再分送九龍、新界各處報攤。」可以說,「嘩啦嘩啦」是當時報業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幕後功臣。


除接送市民、報紙,「嘩啦嘩啦」的另一主要功能是接送船員。從前未有貨櫃碼頭,有外洋船來港會停泊在海中央卸貨,繁忙時一日可達十幾、二十隻船,船員上岸、裝載工人上船工作,都是靠「嘩啦嘩啦」如同「海上的士」般往來接送。「送人上大船開工,那時叫做『開河』,有裝卸工、修理工、油漆工等等。」洪泰電船公司董事彭錦洪,當時家中經營電船公司開「嘩啦嘩啦」,據他回憶,當時尚未填海的油麻地渡船街附近,每朝「開河」的可達幾百人,到了中午,大船上的工人要開飯,「嘩啦嘩啦」就再開過去給他們送飯。當時香港海上的繁榮,從「嘩啦嘩啦」的工作中便可見一斑。

海上往來見證香港歷史
早期的「嘩啦嘩啦」可乘坐24人,除去船長、水手三人位置,實際可乘21人。戰時「嘩啦嘩啦」曾被日軍透過政府徵用拿來運輸補給,到還給船家時大多破爛不堪,有些乾脆在戰爭中被擊沉。「與其說是徵用,其實是貢獻,不過政府會出一份證明,可以憑這個去向他們追討賠償,但大多船家都不敢追究。」郭錦通說。戰後「嘩啦嘩啦」體量不斷變大,後來最大的「嘩啦嘩啦」可以載到60幾位乘客,船頭標寫着「67P(Person)」,即是海事處認可的船隻可承載的人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常會有美軍軍艦停泊在近香港的海域中央,軍艦上的美國軍人上岸香港度假,也是以「嘩啦嘩啦」接載。郭錦通回憶:「超大的航空母艦有幾千人,租油麻地小輪來接載尚還不夠,就要以『嘩啦嘩啦』輔助,載美國軍人到分域碼頭。每年復活節、聖誕,一定會有艦隊來,逗留四五日,駱克道的酒吧街因此非常熱鬧,那是美國水兵喜歡去的地方。不過近幾十年越來越少,現在幾乎沒有了。」分域碼頭於上年正式清拆,一段與「嘩啦嘩啦」有關的歷史,也隨之告別。

紅隧通車並非式微主因
外界概括「嘩啦嘩啦」興衰歷史,通常會認為紅隧通車是它式微的節點,但事實並不盡然。郭錦通說:「最大影響並非紅隧通車,而是貨櫃碼頭的出現,因為『嘩啦嘩啦』的最大需求來自海中央的大船。」貨櫃碼頭建立後,大部分外洋船都改為貨櫃船,上落貨時間由原來的十多天縮短到24小時以內,故此船員、工人往來次數也急劇下降,「嘩啦嘩啦」直接陷入慘淡經營的境況。

「嘩啦嘩啦」航行範圍的局限,也是它被淘汰的原因之一。早期香港航區分成3級,由於「嘩啦嘩啦」沒有甲板,如果風浪太大便會進入船艙,因此只可以在相對風平浪靜的1級區域行駛,郭錦通說:「安全的船就可以行更遠,與Launch、Ferry相比,『嘩啦嘩啦』顯得更加局限。」如今,雖然大部分外洋船都停泊在貨櫃碼頭,但仍有少數運送難以放進貨櫃的建築材料的遠洋船,會泊在海中央,以躉船接駁送貨上岸,但接載工人「開河」的已經不再是木製的「嘩啦嘩啦」,而是玻璃纖維製、速度更快的大船了。彭錦洪提及:「如今香港木船已經停產,新產船船身用玻璃纖維或鋁合金製。一來木船較重影響速度,二來船廠懂得修理木船的師傅都已老去,新一代木工幾乎不會修理,而玻璃纖維保養便利,修理師傅也容易找到。」

「嘩啦嘩啦」 與香港人精神
以前外洋輪進入香港停泊需要接駁時,白天會掛紅黃「O」字訊號旗、夜晚會亮起紅燈,「嘩啦嘩啦」發現客人的訊號後,便加大馬力靠近,誰先到達誰便搶到乘客,因此常有電船相撞的情況出現。這彷彿港產片中的驚險場景,實則是因為當時的船家為賺錢謀生而爭先恐後的不顧一切。「嘩啦嘩啦」式微後,這些船家有些退休,有些轉去躉船、遠洋船等大船工作,繼續在海上謀生。也許「嘩啦嘩啦」本身就已經暗示着一種香港人精神,24小時運營,八號風球過後它是第一個恢復服務的交通工具,每日靈活地穿梭在大船、碼頭、海岸,隨停隨開。
「嘩啦嘩啦」雖已經從海面上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性能更為優良、更安全的渡輪及小型高速客輪,「嘩啦嘩啦」被取代,象徵着交通與城市的進步發展。作為香港海上繁榮時期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它的精神仍然留存在這個城市,或許現今新一代都未見過甚至聽說過這個交通工具,但當你有天搭乘天星小輪過海,或是乘渡輪去離島時,不妨想像一下「嘩啦嘩啦」在海上,全力駛向目的地的模樣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