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疫情下遭到重創的旅遊業界蓄勢待發,準備迎接久違的內地赴港旅行團,然而復甦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有香港旅行社負責人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現時面臨資金緊張及人手短缺的難題,感慨這樣下去該如何重振旅遊業,「重啟一輛旅遊巴,先要驗車、修車,動輒10萬至15萬元;為搶人手亦要一擲千金,沒有車沒有人,怎接團?」該負責人冀特區政府提供復業基金或人手支援,以幫助旅遊業復甦,帶動香港整體經濟。

重啟一輛旅巴 驗車修車需十多萬元

金威旅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林達文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無論是旅遊巴司機、旅遊從業員或公司內部文員都緊缺,公司大約缺五成或以上的人手,「疫情3年多,好多同事都轉行,以往導遊們一個月包薪金、佣金等大約有3萬元收入,現時出團量少,只能承諾導遊一個月有1.5萬元的基本工資,已轉行的同事有顧慮,又認為其他行業工資更高,肯定不願意重操舊業。」

除了人手短缺,林達文亦表示剛剛復業,資金較為緊張,「好久沒有用、閒置幾年的旅遊巴,必須驗車修車才能接客,配置6個車胎都需要21,000元,再加上拉電線、洗車等,一輛車最少都需花費10萬至15萬元,如果要重開10輛車就要花費百多萬元。」

從業員多轉行 需拉高薪金招回

林達文指聘請員工亦需一筆錢,他解釋現時行業人手短缺,為了搶人都要拉高薪金,但即使如此亦好難請到人,他表示這樣的情況下非常影響成團或帶團,「以前要接團,基本可以直接叫團友出發,現在要調配人手、車輛,成團率大減。」他表示對疫情後旅遊業的復甦持正面態度,不過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復業基金或人手支援,「例如員工方面,可以提供行業輔助補貼,一間公司有多少員工,政府可以維持一段時間補貼他們的薪金,讓我們可以得以紓緩。」

負責接待一個遊學團的香港導遊鍾女士,從事旅遊業工作已經有二十多年,她原本主要負責需要以英語及普通話接待的旅行團,因黑暴及疫情停工約有四五年,鍾女士指,幸好政府為業界提供資助,及安排旅遊業界人士在檢測站或接種疫苗站工作,有收入「幫補吓」,否則她亦難以在「捱過寒冬」後重操舊業。昨日是她在疫情以來首個接待的普通話團,鍾女士估計香港旅遊業沒法快速復甦,「自己不敢對未來有什麼大期盼,只希望旅客能夠逐漸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