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深圳亟需強化基礎研究,而香港高校基礎科研優勢突出,可以助力深圳科創。圖為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實驗室。 資料圖片

專家:深港科創合作模式逐步延伸 覆蓋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實施165個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提高到7.5%以上,開展20個重大科技專項、300個科技攻關項目。」14日開幕的深圳市七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深圳市長覃偉中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圍繞科技創新,他介紹了深圳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重要部署。事實上,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深圳,過去以應用型創新見長。而近年來,深圳不斷加大力度延伸創新生態鏈,補上基礎科研的短板,修煉「深圳原創」內功。

香港文匯報記者搜索過往數據,深圳多年來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速高於GDP增速,研發投入強度也達到了較高水平,但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卻一直處於低位,2018年僅為3.13%,根據覃偉中作的報告,深圳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將比5年前增約1.4倍。

深原創性研發成果短板逐漸暴露

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深圳先行示範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譚剛看來,1999年在深圳開辦的首屆高交會上,馬化騰拿到騰訊最為關鍵的第一筆風險投資220萬美元,以這個標誌性事件作為里程碑,深圳逐漸走出了一條跟硅谷不同的創新之路,即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這種模式在一段時間內為深圳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但是隨着深圳的科創發展到一定高度 ,深圳缺乏原創性研發成果的短板也逐漸暴露,因此深圳亟需強化基礎研究,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而香港的高校在國際上排名靠前,其基礎科研優勢仍然非常突出,未來也將有更多發揮空間。

他表示,過去「香港科研+深圳轉化」的科創合作模式在近年來已經在逐步延伸,香港的基礎研究技術和人才為深圳的科創助力,另一方面,深圳的大科學裝置和產業轉化也為香港的基礎研究不斷拓展新的方向,香港高校北上的熱潮成為更好的佐證。

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根據報告,深圳在高等教育建設方面將持續發力,包括加快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建設,同時陸續引入更多高水平高校。報告指出,深圳將一體規劃建設深圳海洋大學、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館,推動深圳理工大學由籌備階段轉向設立階段,開工建設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推進與香港大學合作辦學。值得注意的是,深圳還將探索全市高校學分互認、課程互享,推動深圳原創成果融入高等教育體系。

在人才引進方面,根據報告,深圳還將積極培育引進戰略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和實用型、工匠式人才。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高標準建設深圳零一學院、科創學院。

加強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應用

此外,深圳將推動系列重大創新平台產出引領性成果,爭創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投入運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組等設施。開工建設鵬城雲腦Ⅲ、自由電子激光、精準醫學影像、特殊環境材料等設施。對標世界一流建設全新機制深圳醫學科學院,打造集醫學前沿科學研究、科技資源管理、臨床轉化等為一體的戰略科研機構,與深圳灣實驗室等一體化融合發展。 加強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前沿技術創新應用,高水平建設好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5G中高頻器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超高清視頻等創新中心。

譚剛認為,重大基礎設施的布局,讓深圳的創新生態更為開放,也為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深港可以共同利用這些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共享科研數據,聯合開展重大科技攻關,成果為深港共有。」

深港進一步緊密合作舉措

◆基礎設施硬聯通

①加快皇崗口岸重建

②優化蓮塘口岸貨檢功能

③推進羅湖口岸片區升級改造

④推動港深西部鐵路、前海口岸規劃建設

◆規則機制軟聯通

①提高港澳專業人士在深執業便利度

②打造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平台

③聯動香港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

◆推進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設

①推動出台新一輪前海總體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

②實施前海全球現代服務商計劃,建設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等集聚區

③建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北區二期等

④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推動出台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引進重點企業研發中心20家、港澳科研機構10家以上

⑤規劃建設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推進沙頭角口岸重建等項目,打造跨境旅遊消費目的地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望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