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木
在珠江入海口東部,深圳寶安區與南山區接壤處,有一個形似大鏟的島嶼,名大鏟島。大鏟島以北有一小島,相應得名小鏟島。大、小鏟島如門戶,守護着一片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半月形水域,名大鏟灣,即鼎鼎有名的前海。粵港澳大灣區如一條巨龍騰躍於南海之濱,前海正處於龍眼位置,人稱「灣區之眼」。廣深沿江高速公路飄逸北上,如精心描繪的眼線。灣畔有摩天輪,被命名為「灣區之光」。
無論「灣區之眼」還是「灣區之光」,都是文學性的比喻,卻也有地理上的依據。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香港—深圳—廣州」構成了一條主軸,對周邊城市產生着廣泛而深刻的輻射作用。深圳居於主軸中心,通過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把香港發達的現代服務業與整個珠三角的現代製造業和廣闊市場聯結成龐大網絡,上接內地,下通海外,蘊含着空前強大的經濟活力。深圳地形東西狹長,山脊逶迤隆起,天生具有龍騰虎躍之意象。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設立及其迅猛發展勢頭,確有畫龍點睛之妙。
前海作為地名,迄今已存在數百年,但聲名日隆卻是近幾年的事。正因為如此,前海有了狹義與廣義之分。
狹義的前海,專指大鏟灣水域,得名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是年,新皇即位,朝廷為了加強海防,經略海疆,析東莞縣南部濱海地帶及沿海島嶼另置一縣,賜名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新安縣下轄今天香港全境及深圳絕大部分地區,被視作「深港歷史文化之根」。新安縣治為南頭古城,枕山面海,前臨大鏟灣,故稱前海。與前海相對應,城後亦有一狹長海灣,即深圳灣,稱后海。
有知情者說,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在規劃設計時原本是打算以「前后海」冠名的,但沒有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批准。如今,前海之名如雷貫耳,人們只知前海而不知大鏟灣;后海卻鮮為人知,人們不知后海而只知深圳灣。
這是後話,暫且不表。往前追溯,大鏟灣一帶歷來是南中國海貿要津和海防要地。南頭古城作為新安縣治所在,源於東莞守禦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今天的深圳境內,同時設立了東莞守禦千戶所和大鵬守禦千戶所,隸屬南海衛。後來,東莞所城建了新安縣城,兼具防禦功能。大鵬所城則專司海防,行政管理歸屬新安縣。
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深圳河以南近千平方公里土地被英國強租。因此,在清朝至中華民國時期,深圳河沿線設有若干海關。大鏟島上也建了一個海關,並成為中國最早的海上海關,迄今已有百多年歷史。
廣義的前海,則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當2021年金秋時節,《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方案》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向社會公開發布,前海合作區大擴容計劃塵埃落定。這片最具創新活力的南國熱土,從最初僅限於大鏟灣東南岸14.92平方公里陡增至珠江入海口東岸120.56平方公里,一座背靠蓮花山逶迤餘脈、面朝伶仃洋廣闊水域的現代化濱海新城,便豁然開朗了。
擴容後的前海合作區,與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連在一起,將兩大GDP強區南山、寶安的「臉面」盡納其中,構成深圳市傾力打造的西部濱海經濟走廊。新前海由五大片區組成,溯江而上,依次為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區、三灣片區(原前海合作區)、寶安中心區及大鏟灣片區、機場及周邊片區、會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區。五大片區地理相接,歷史相襲,從蛇口工業區開山第一炮,到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再到航空新城、會展新城、海洋新城建設,儼然深圳改革開放進程的縮影。
其實,今天的前海經過了兩次擴容。2010年前海合作區成立時,的確只有大鏟灣東南岸一小塊地方。2015年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掛牌,可視為前海第一次擴容,形成「三城一港」的格局,即前海片區的桂灣金融商務城、前灣綜合產業城、媽灣自由貿易城和蛇口片區的國際樞紐港。2021年再次擴容後,面積與以前已然不在同一量級,而且功能更加完備,更能體現前海合作區的初心和使命。
據有關方面介紹,前海擴容後將進一步完善四大功能定位:深港合作先導區、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結構調整區。重點發展六大現代服務業:創新金融、現代物流、總部經濟、科技及專業服務、通訊及媒體服務、商業服務。城區建設將借鑒香港及國際經驗,充分利用山、海、灘等自然景觀,突出人文傳統和科技創新,為深圳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作出前海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