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東莞報道)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2》在香港火熱上映中,片中展現的大量特效和高科技產品,水平不輸荷里活。電影中展示的機械人MOSS(550W)、機械臂、宇航服、通訊設備等,不少出自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手筆,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世界工廠」東莞。因為電影拍攝對道具細節要求高,不少道具是通過3D打印成型,更好地表現出其複雜的結構。參與《流浪地球2》道具製作的科恒項目負責人田順說,為了精益求精,當時和項目組熬了不少通宵,修改校正一個又一個細節,最終能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覺得十分值得。

宇航服零件上千 依人體工學設計

「以宇航服為例,小批量3D打印製作了30套,其所包含的零件多達上千件,不同部位的工藝、材料都要考慮人體工學原理去設計的。」田順說。

田順所在的廣東科恒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負責電影中30套宇航服、人工智能機械人MOSS和外置骨骼道具的製作。這家公司是內地乃至全球3D打印製造產能的龍頭企業,此前參與過《獨行月球》、《流浪地球》等科幻電影的道具製作。

田順表示,道具設計圖紙確認後,通過3D打印僅需3到5天即可完成製作。若按照傳統工藝,開模就得耗時近35天。雖然3D打印效率高,但時間依然比想像中緊迫,「原本1台設備就能完成的任務,我們為了搶時間同時啟用了3台設備。」

機械臂出問題 加班17小時重製

田順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連續17小時的加班,「當時,電影在拍攝過程中一條機械臂出現問題,為了更好地呈現細節,需要在24小時內重新製作一條送往拍攝現場。」項目組在晚上七八點接到通知後馬上加班開工,第二天下午1點左右即通過航班寄往青島拍攝現場。「3D打印的優勢之一是速度快,可以應對各種緊急事件。」

此外,3D打印幾乎沒有複雜度的限制,成品適合近距離拍攝。科恒項目組工作人員介紹,宇航員所戴的部分頭盔面罩,需由外而內不透明、由內而外透明可視,以保證演員視線不受阻礙,劇組還要求面罩被擊碎時能呈現很好的破碎效果,同時碎片不能劃傷演員的臉。為此,項目組不計成本地嘗試了很多種方式。

東莞產業鏈龐大 滿足劇組需要

電影中科技感十足的概念耳機,也是由東莞企業生產。漫步者公司負責人稱,劇組對於道具耳機的拍攝需求量超過400個,時間緊急,他們為此組成了一個臨時團隊,甚至調用了一個流水線上百員工。「我們僅有7天的設計周期,完成方案後,還要在後續的製造和生產中爭分奪秒,這只能靠東莞龐大的產業鏈才能完成。」

中國電影為製造業提供了展示最新技術的完美平台。東莞理工學院副教授李楠認為,東莞多家企業以3D打印等技術切入電影道具市場,既有公司多年積累的優勢所在,同時也是東莞製造業深厚基礎的體現。「珠三角製造業的底子深厚,可以為國產電影製造更逼真、更令人信服的道具,呈現出充滿想像力的科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