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專家編撰 特首親自作序
關於香港回歸以來這25年的光陰,我們都有許多話要說,再好不過的,是將這些言語都濃縮在一張張承載着記憶的圖片上,訴說着無限的綿綿舊情,也將歷史書寫,成就佳話過往。香港三聯書店最新出版的《香港相冊:回歸25年來的歷史記憶》(下稱《香港相冊》)近日發布,將這些光陰的絢爛一筆展現給大眾。◆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香港相冊》由香港歷史專家劉智鵬及劉蜀永編著,精選200多張圖片,由數千年前香港的考古發現始,迄於回歸祖國至今,對香港的歷史作一通盤而生動的展現。當中尤以回歸以來 25 年的歲月最為豐贍詳備,盛載了一代代港人共同的歷史記憶。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為本書作序,他在推薦序中指出:本書「從宏觀層面着眼、細微之處入手,多角度展示香港回歸以來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發展,猶如香港近 25 年的歷史概覽。」
大型圖集反映香港發展
劉智鵬及劉蜀永談及新書的編寫,表示其過程相當不易。劉智鵬表示通過大型圖集反映回歸後香港社會的發展,是他們普及香港歷史的一種嘗試。「回歸這25年時間過去,我們希望把它全面地反映,哪些事件是有代表性的,是很難權衡的。」劉智鵬說道。
以大量圖片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新面貌,以及香港與祖國內地更為緊密的聯繫,有助於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全面理解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能更為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續說,香港社會文化許多最新的發展,例如以香港命名的第一本志書《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的出版、香港第一間抗戰紀念館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開幕等等,均在《香港相冊》中得到展現。
劉蜀永希望是次《香港相冊》的出版嘗試以更具普及性的圖集形式,將學者的研究成果帶到社會,讓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多了解香港的歷史與社會發展,以及香港與國家的關係,「一方面要『保持身段』,又要『吃自助餐』,那這個盤子怎麼搞呢?不能都放進去。假如沒有限制地寫,一百萬字都可以寫出來,就是寫少,才麻煩。先要決定脈絡,有時候是選擇了目錄,才把圖片找出來;但有的時候是圖片的珍貴決定了內容的存在。」他說。
《香港相冊》篇幅不算多,但當中的排序規劃清晰,先以事件分類,再用年份一一道來,劉智鵬解釋道:「長篇大論會讓人覺得說教,沒有人願意看,那不是白做了嗎?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讓人有思考的空間。順着年份走的話就很難突出一個主題性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大的分類中再以時間線來敘述。」
劉蜀永在編寫過程中亦同意這一觀點,他說道:「其實現在很多香港史有關的書,如果變成一個系列,就不夠流通,而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能夠讓大家都看到,都普及。」而他亦會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將該書帶進校園、普及真實的歷史教育。
2019年黑暴為重要轉折
《香港相冊》一書中內容選自香港在這25年間發生的重大轉變,多為成功的、優秀的、有價值的發展,惟2019年的黑暴事件。劉蜀永說明道:「香港回歸25年以來主要的節點就是2019年,所以必須說一下。確實就因為黑暴讓香港的歷史發展、走的方向改變了,這是一個大節點,所以必須用圖片來交代一下,有多糟糕,有多混亂,對我們來說是完全沒有猶豫的。」
而劉智鵬認同道:「有些展覽、有些書他們不願意將2019年的事件放進去,但我們覺得這是香港歷史的其中一段,是不能迴避的。只講國安法的制定,現在的人很清楚,但是往後的人,就不知道這件事的出現到底是為什麼。」
講述鮮活香港故事
在該書的發布會上,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介紹,《香港相冊》的背景資料講述「香港問題的由來及解決」,說明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亦以「回歸25年來的歷史記憶」說明香港在1997年再次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並在國家支持下保持繁榮發展。當中更以中央援助香港抗疫、賑災助學等充分體現「兩地情深 血濃於水」,最後以香港落實《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體現香港「由亂到治、前途光明」。回歸 25 年以來香港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都在書中得到形象的展示,有助於讀者深刻理解回歸以後香港歷史性的變化,更珍惜我們的現狀,對國家和香港的未來更有信心。
此外,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表示,《香港相冊》不單收錄了香港初開埠時期的珍貴歷史相片,也有香港回歸祖國以來不同領域的大事和要事:如廣深港高鐵通車、香港運動健兒在東京奧運會上勇奪佳績、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等。更有東江水供港、援建啟德方艙醫院應對疫情等展現國家對香港大力支持、香港同胞與祖國人民心連心的難忘場景,每一張圖片都是一個生動鮮活的香港故事。誠如特首李家超在推薦序中講到的,本書是「香港近25年的歷史概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