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界歡迎人才簽註政策落實 建議試點實施後優化
自本月20日起,新的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政策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內地6類人才可以申辦往來港澳人才簽註。科研、衞健界及文教人才等均受惠於新政策。有關界別人士對新政策紛紛表示歡迎,但希望新政策在試點實施一段時間後可以優化,包括放寬簽註的申請門檻,以及延長簽註的有效年期等。◆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若溪、李望賢、文森深圳 、香港 連線報道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轉化醫學研究與發展中心副研究員王言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建議,科研人才簽註的申請門檻可以再放寬一些,「對於我們中心在一線做科研實驗的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來說,他們會更需要到香港的實驗室進行學習,或者進行一些實驗研究。」
以前,學生為了方便,會用旅遊簽註赴港交流學習,每次最多只有一周,到時間就得返回深圳走一趟。逗留時間一少,就會把實驗時間壓縮得特別緊張,晚上要麼擠在香港學生的宿舍,要麼就花錢住香港酒店或招待所,能夠即日往返還能節省很多科研經費的開銷。
增交流積經驗 助育年輕醫生
港大深圳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顧問醫生鄭愛秋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亦提到,衞健人才簽註對於人才的要求可以再降低一些。她認為新政策的出台就是為了更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內地有很多優秀的年輕醫生,他們也很需要參與港澳的交流學習,放寬人才申請門檻,有利於培養下一代年輕醫生的學術科研能力和技術水平。
「對於從事臨床醫學科研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有機會能親身參與港澳的培養機制會更好一點,而一個星期的香港簽註時間肯定是不夠的,需要更長時間的學術交流。」她說。
需經嚴格選拔 「放寬不等於氾濫」
鄭愛秋強調,放寬不等於氾濫,赴港澳交流的優秀人才,首先要經過選拔,經過醫院、科室的安排。對碩博學生、博士後群體來說,因為在校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在簽註的簽發有效期方面,可以縮短到半年或者三個月。
深圳多所高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等均歡迎新政策的實施。南方科技大學國際合作部/港澳台辦公室常務副部長陳浩表示,此次政策調整便利了受益高校高層次人才在粵港澳之間開展學術交流,省去了多次申請簽註的麻煩。
不過,他指出,由於涉及因公出境報銷,簽註只是一個方面,因公赴港澳仍需報備審批。此外,此次試點放開了副高級以上職稱,但是高校交流需求旺盛,包括講師在內的其他人群如能在未來也被納入到這項政策中受益,會更方便促進粵港澳學術交流與繁榮。
他認為,深圳對人才要求更高,許多南科大的講師在內地其他高校或能評上更高職稱,希望未來能夠有愈來愈多便利的措施,覆蓋這部分群體。
「現在兩地律師事務所都是聯營機制,經常有涉及兩地的業務往來,」立法會議員、執業律師江玉歡指出,他們過往只能安排香港律師到內地開會,現在內地合作律師也能隨時來港,「面對面商議合作事宜,效率高得多。」涉及內地事務的客戶,過往需要在內地再委託一個律師事務所,在新措施下,客戶在香港就能同時與兩地律師開會,將大大提升辦事效率。
法律界盼期限延長至3年
不過,她認為,法律人才的相關簽註一年有效期太短,「一向商業訴訟隨時持續數年,又要重新申請簽註很不方便」,希望試行一段時間後,能與衞健等界別一樣,簽註期延長至3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