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檢測點,醫務人員給一名醫院護工抽血,以完成新冠病毒抗體檢測。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近期內地多地開展新冠抗體檢測服務。對此,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介紹,新冠抗體檢測是為了估算全人群新冠病毒抗體的水平,推算出人群的感染水平,從而為國家的免疫策略和防控策略調整提供數據支撐和科學依據。

多位受訪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不再進行大範圍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後,人群血清抗體調查,對摸清群體感染情況、為後續疫情防控提供決策支撐,將是很有價值的手段。

近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全意介紹,為全面評估新冠病毒感染情況,了解社區人群血清抗體水平,北京市即將開展人群血清抗體調查。

湖南省疾控中心自2月7日起開展新冠抗體檢測服務。此前,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也宣布於1月15日起公開向市民提供抗體水平檢測服務,收費25元/次。

血清學檢測又被稱為抗體檢測,通過檢測抗體,能够證明一個人是否曾接觸過新冠病原體。抗體又稱免疫球蛋白Ig,有IgG和IgM兩個亞型。IgG抗體在感染後10天至15天產生,可在血液循環中存在較長時間;IgM是病毒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標,多在發病3天至5天後開始出現陽性。

多位學者刊發論文證數據價值

產生多少針對新冠的抗體意味着有保護效果?對此,目前國際上包括世衞組織都沒有標準。但在更大群體層面,學者們指出,血清學檢測數據可以作為新冠大流行應對措施的一部分,協助疫情監測和研究。

2020年4月,武漢市疾控中心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團隊合作,對武漢市3,500餘個家庭、9,500餘名受試者進行了長期血清流行病學追蹤。2021年3月19日,調查結果發表在了《刺針》(內地稱《柳葉刀》)上。這些數據對了解無症狀感染者比例、實際感染規模等提供了線索。

今年2月,來自美國CDC的多位學者在《刺針》子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血清陽性率變化與病例流行率變化的比率表明,在疫情流行激增期間,基於病例的監測會遺漏很大比例的感染;而血清監測在解新冠的整體感染圖景方面凸顯了其價值。

中國疾控中心一名專業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於北京、深圳、上海這種人口千萬級的大城市,後續藥物的準備、醫療資源的配備、未來第二波第三波疫情的應對等,都需要更加切實可靠的數據來支撐決策,而血清學調查能提供更多信息。

北京2至3月隨機抽樣5000人

在北京市的人群血清抗體調查中,官方指出,該研究將為優化資源配置和新冠防控提供參考。研究方法上,採取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調查方法,從16個轄區和經開區中選取約5,000名社區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和血清學標本採集。調查表的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基本信息、核酸和抗原檢測情況、發病就診轉歸情況、疫苗接種情況等信息。該調查計劃於今年2月至3月完成。

針對北京這次抽樣調查,多位病毒學家認為,光是知道感染率數據意義不是很大。一位病毒學家說,還是要對病毒突變進行追蹤,對脆弱人群進行加強接種,按需儲備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