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香港未來有各類大小基建工程項目陸續上馬,包括「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以至房屋供應增加等……香港建造業議會預計未來公私營總工程量每年超過3,000億元,惟建造業人力資源配套卻遠遠追趕不上。該議會最新公布的人力預測數據顯示,業內由地盤工人,以至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一律「鬧人手荒」,由今年有約6%至15%人手短缺,惡化至2027年最高約16%至20%,屆時行業整體缺5.5萬人,尤以技術工人最渴市。議會表示,未來會加強培訓科技人才,但若仍未能應付需求,最終或需輸入外勞。有建造商表示已開展的「北部都會區」部分項目,已出現人手不足的情況,對工程產生一定影響,促請業界與特區政府商討紓緩人力短缺的方案,包括「搶人才」。

香港建造業議會昨日發表最新的《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推算建造業勞動力的供求差異將愈來愈大。議會推測,建造業在專才、技術人員及前線工人等層面的人手短缺比率由今年的約6%至15%,增加至2027年最高約16%至20%,其中技術工人會由今年欠缺約1萬人,上升至2027年約4萬人。工地技術人員及監督人員由今年欠缺約3,500人,上升至2027年約8,500人。而專業人員由今年欠缺約4,000人,上升至2027年約6,500人,即屆時行業整體勞動力缺口將高達5.5萬人。

本地工友優先 外勞最後方案
議會表示,去年全年培訓了約一萬名工人,比前年多一倍,其中約200人是組裝合成專才,未來會加強培訓科技人才,減低地盤所需人手,若仍未能補足人手缺口,最終或需輸入外勞。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說:「本地的工友一定優先,我們會全力加強訓練工作,真的訓練到最後,然後才會考慮是否需要輸入勞工,這是最後的方案。」
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林健榮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建造業界缺乏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及地盤工友,未來持續擴大的缺口,無可避免對工程產生影響,他舉例指,現時「北部都會區」一些發展項目已經開展前期準備,但還未正式開工便發現所需的人手不足。
他感嘆地表示:「這樣下去基本建設未做好,該如何推動香港經濟。」
政府增撥資源 多管齊下育才
他透露,業界正在考慮如何利用科技、新建築方式解決人手問題,「嘗試用多點機器去代替人手,或者多運用MIC(組裝合成)等建築方式,在工廠組裝好才運到工地進行拼合,減少工人工作量。」
林健榮表示,業界及政府須面對人手不足,並且為缺口將繼續擴大的現實協商解決方案。他希望能讓更多內地人才來港工作,不過相應的兩地相關專業資格認證、住宿、家屬安置等問題仍需繼續詳細商討。
發展局昨日回應表示,特區政府會制訂策略,多管齊下以應對未來人力需求。去年,政府向議會撥款10億元,以培訓人才和提升技術,又向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合共注資22億元。局方正與業界攜手推行香港建造業推廣計劃,推廣行業的專業形象、發展機會和對社會建設的貢獻。
未來5年「人手荒」嚴重崗位
熟練 / 半熟練技工:
混凝土和灌漿工、假天花工、平水工、地磚鋪砌工、索具工(叻㗎)/金屬模板裝嵌工、棚架工、焊接工
技術員 / 工地監督人員:
土木/結構/土力工程技術員、監工、冷凝 / 空氣調節 / 通風設備技術員、地盤總管、城市設計員、技術主任
專業人員:
建築師、土木工程師、營造師或地盤工程師、電機或機械工程師、環境工程師、土力工程師、結構工程師、工料測量師
議員專家倡精簡輸入外勞程序
建造業求人才若渴,現時亦有制度輸入建造業外勞,但業界指出流程繁複,每名外勞動輒需時六個月才成功申請來港,若涉及專業資格,還要進行資格認證才能投入工作。有專家建議,特區政府應適度簡化「補充勞工計劃」,以及優化兩地專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制度。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建造業界目前有機制申請輸入外勞,但要求比較嚴謹,「根據目前制度,需要在特定項目證明人手不夠,例如刊登招聘廣告多時仍未請到本地人員,才能獲批申請(外勞),當中的程序繁複,曾見過一間公司申請了半年才成功。」
人力補充合理選項 社會不應排除
他建議政府應放寬、簡化該制度,使之更具彈性,例如不再規定「特定項目」或崗位人才才能申請。在兩地專業資格認證上亦需花費時間,希望爭取簡化認證程序。他亦建議業界可以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和建築信息模擬等技術,提升建造工程容量。
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認為,社會不應排除輸入外勞作為人力補充的合理選項,建議政府可在確保本地就業優先的前提下,探討放寬建造業輸入外勞的機制,包括精簡申請程序、縮減審批時間,以確保行業有充足的人手供應,並做好相關解說工作。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建議政府加強對建造業人力資源的規劃,包括加強宣傳,政府亦要切實解決職業安全問題,令業界有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同時亦需要加強建造業培訓,令所有願意入行的新人都得到足夠培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