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建造業求人才若渴,現時亦有制度輸入建造業外勞,但業界指出流程繁複,每名外勞動輒需時六個月才成功申請來港,若涉及專業資格,還要進行資格認證才能投入工作。有專家建議,特區政府應適度簡化「補充勞工計劃」,以及優化兩地專業人員的資格認證制度。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建造業界目前有機制申請輸入外勞,但要求比較嚴謹,「根據目前制度,需要在特定項目證明人手不夠,例如刊登招聘廣告多時仍未請到本地人員,才能獲批申請(外勞),當中的程序繁複,曾見過一間公司申請了半年才成功。」

人力補充合理選項 社會不應排除

他建議政府應放寬、簡化該制度,使之更具彈性,例如不再規定「特定項目」或崗位人才才能申請。在兩地專業資格認證上亦需花費時間,希望爭取簡化認證程序。他亦建議業界可以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和建築信息模擬等技術,提升建造工程容量。

民建聯人力事務發言人、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認為,社會不應排除輸入外勞作為人力補充的合理選項,建議政府可在確保本地就業優先的前提下,探討放寬建造業輸入外勞的機制,包括精簡申請程序、縮減審批時間,以確保行業有充足的人手供應,並做好相關解說工作。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建議政府加強對建造業人力資源的規劃,包括加強宣傳,政府亦要切實解決職業安全問題,令業界有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同時亦需要加強建造業培訓,令所有願意入行的新人都得到足夠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