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成就和技能相同,但與勤奮的人相比,兒童對天資聰穎的人有更高評價,覺得他們更友善且更樂意與其互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中國人一直視勤奮為重要的美德,不過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原來大家自小已不知不覺地抱有偏見,即使成就和技能相同,但與勤奮的人相比,兒童對天資聰穎的人有更高評價,覺得他們更友善且更樂意與其互動,而這種偏好亦延續到成年。研究人員指,有關結果對教育帶來啟發,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指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天賦和努力,讓他們更能學會欣賞通過不同途徑取得成就的同儕,促進包容的學習環境。

是次研究由科大社會科學部博士候選人兼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馬少聰主持、該學部的兼任副教授陳伊慈指導,並與倫敦大學學院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副教授蔡佳蓉合作。研究包括兩項實驗,團隊在中國內地抽樣調查了大約350名成年人和300名5歲至6歲兒童。

更樂意與聰明人互動

在第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的參與者聽了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個有社交天賦和才能的人;而另一組參與者聽了幾乎同樣的故事,只是主角的社交技能是通過努力所得。然後,他們根據主角的能力維度(例如聰明)和溫暖維度(例如友善)特徵評分,以檢驗參與者對有天賦的人和努力的人有否不同看法,以及這些看法是否因年齡而有所差異。在第二項實驗中,參與者看到了一個有天賦的人和一個努力的人,然後完成行為偏好的任務,以檢驗他們更願意與誰互動,並傾向將資源分配給誰。

兩項研究發現,兒童認為有天賦的人比努力的人更友善,亦更樂意與天資聰穎的人互動。至於成年人雖然認為具備天賦的人比努力的人更能幹,但對前者的其他方面沒有特別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