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介紹,截至目前,保護區約有一半以上重要崗位的工作人員曾赴港參加培訓;疫情之前,香港同行也多次受邀來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水鳥監測等工作。
保護區與香港的故事很早就開始了。2014年起,香港中文大學朱競翔教授團隊與保護區管理局合作,探討與實踐如何在天然濕地上建設構築物。他們從老框架獲得靈感,設計了吊腳樓輕鋼建築,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
老框架是鄱陽湖船工順應一年一度水陸交替的自然規律而搭建,冬天裝上木板,避風擋寒;夏天則拆除木板,成為只有棱、沒有面的長方體,形成水的通路。其在大自然的潮起潮落中屹立了50年。
2020年特大洪水,保護區的其他建築遭遇了沉重打擊,吊腳樓建築主體卻毫髮未損。
積極開展科普教育研學遊
「你看,南磯濕地有一年四季的美,就以常見的水草為例,現在是枯水期,水草裸露,等到天氣再暖和點,水草長勢會更好、顏色會更綠,但一等到豐水期,就沒入水底了。在這種時序更替裏,生命在延續。沉浸式體驗大自然的魅力、偉大,是高科技目前無法給予的。我們也在積極開展科普教育,努力拓展研學遊。」
當前,保護區和朱教授團隊正在進行保護區宣傳教育場所設計。該設計是模塊化的、輕型的、可騰挪的建築,可布局植物、野生動物、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主題的互動式體驗課堂。當中照明等低功耗能源通過太陽能發電自給自足,配套衞生間則採用微生物降解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