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珮 立法會議員
每項社區設施及規劃,應從市民的角度考慮,尊重民意,透過與民共議,制定更切合地區發展和居民需要的方案,就如灣仔海濱「海岸堤階」和炮台山「東岸公園主題區」等,在規劃及興建過程不斷吸納區內的意見,令設施增加不少有趣點子,啟用以來亦獲市民好評。
然而,並不是每個規劃建築都充分反映民間聲音,例如南華會在事前未有作任何公眾諮詢下,於去年4月向城規會提出申請,於該會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88號的會址北面約5.68萬方呎土地,興建一幢九層高建築物,作「康體文娛場所(電競館)及附屬食肆及商店及服務行業」之用。擬建的電競館中,有兩個電子競技的比賽場地,較小型的提供910個觀眾席,另一個主要賽事場館提供多達2,582個座位。場館落成使用後,勢必帶來巨大人流。
有關計劃曝光後,隨即引起附近居民、醫院和學校強烈反對,擔心電競館加重區內交通負荷,若然賽事期間出現交通擠塞,除令附近居民不便外,亦對鄰近的聖保祿醫院和東華東院的醫護和病人造成困擾。事實上,南華會最新提交的交通評估亦反映了有關問題,預計一旦電競館落成,部分銅鑼灣區內路段的最低剩餘交通容量(reserve capacity),將跌至15%以下,低於政府一般可接受標準,其中,禮頓道、加路連山道和開平道交界的剩餘交通容量更將跌至9%,顯示交通將遠超負荷。再者,場館現時規劃只有40個車位,舉辦賽事時定必不敷應用,或導致違例泊車,加劇銅鑼灣交通擠塞問題。
雖然坊間一直表達對電競館外觀、用途、交通、人流等憂慮,但南華會始終沒有諮詢區內持份者,拖延至去年9月才正式諮詢灣仔區議會。會上區議員普遍對項目所帶來交通問題有所憂慮,但會方至今未能提交有效的解決方案。
無可否認,電競被視為新興產業,可為年輕人開創新的機遇,但並不是代表每個地方都適合發展,就如位於旺角麥花臣場館旁、開業時號稱亞洲最大電競館,投資約3,000萬港元,配備最高規格設施的CGA 香港電競館,經過苦苦三年支撐,最終宣告於今年1月30日結業,正反映電競館在香港需求不高。
現時於南華會保齡球場內,亦設有一個所謂的「電競訓練中心」,提供9部賽車賽事模擬器,但使用率甚低,體育會取近一次舉辦的電競相關課程,已經是2020年暑期的電競課程,對象更為9歲至12歲小童及其家長。在城規會的申請中,也未見南華會推廣及發展電競的整體計劃,難以令人信服該會有能力及誠意推動電競行業。
事實上,內地前年暑假發布防止沉迷遊戲的禁令,未成年人一星期最多只能玩三小時線上遊戲,年輕人沉迷打機已引起國家關注。南華會再開設電競館絕非明智之舉,倒不如尊重民意,擱置計劃,將資源重新投放在足球等傳統體育項目上,這才是港人樂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