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珏
「虎躍前程去,兔攜好運來」,告別了農曆虎年,迎來了兔年新春,值此新春佳節之際,先要給朋友們拜個年,祝大家「玉兔報春吉祥年,家和福滿萬事興」!
今天是大年初四,按照中國傳統,初五是財神誕辰,因此初四有迎接財神的習俗。另外初四也有迎接灶神的文化,傳說灶神是天界玉皇大帝派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神仙,所以千家萬戶都會供奉灶神。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會離開人間,返回天宮向玉皇大帝稟報每個家庭一年的所作所為,等到新年初四,再從天界返回人間。因此家家戶戶在灶神上天前,會用湯圓、麥芽糖等又甜又黏的東西供奉灶神,黏住他的嘴,讓他難開口說壞話,等到初四再貼上灶神新的畫像,迎接他回歸凡間,重返崗位。
這個傳說千年流傳,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民間智慧,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到頭終有報,又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的重視,天界管理人間,是通過灶神與每個凡間的家庭緊密聯繫,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才是國家之本,才是社會不斷向前的基石。
如果說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嘉年華,那它一定也是「家年華」,因為中國人的春節就是家的節日,與家人團圓,共享天倫之樂。今年春節,疫情遠去,社會復常,香港和內地通關,多少個家庭在期盼一千多個日子之後,能夠再次自由團聚,激動相擁,今年的春節才是真正中國人心裏那個溫暖、喜慶、祥和的「家年華」。
親情的陪伴,歲歲的團圓是春節中最打動人心的。今年央視春晚中最感人的一首歌曲,是歌手黃綺珊與演員希林娜依·高合唱的《是媽媽是女兒》,歌曲採用對唱的方式,把母女內心的想念和關愛,化成了生活的回憶和心靈的傾訴。歌中的媽媽唱「我的孩子呀,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夠好嗎,放手如果是一門功課,媽媽一生沒考過」,「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一個媽媽」。女兒唱到「那一天我們會深深地擁抱嗎,像溪水環遊世界,擁抱回它出生的河流」,「穿過溫柔的時光,有你的地方我就有路回家。」歌曲講到了每一個家庭中平凡的母親,卻把偉大的親情母愛傳遞在孩子身上,成為每個孩子在外打拚,心底最強大的溫暖。雖然分隔天涯海角,但每一天都互相想念,「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在春節的團圓是那麼的風雨無阻,那麼的歲歲年年。
中國的傳統美德也正是從「家」的文化演化而來。每個家庭都有孩子、長輩,都有養育和成長,因此從自己也聯想到別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自己的老人和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尊老愛幼成為中國人最核心的傳統美德。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年廿九特別去青衣探望獨居長者,在新春佳節表達對長者的關愛,也推動改善香港安老服務,推動香港「老有所養」。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符合中國社會的傳統精神,更體現了香港社會不斷提升的文明程度。當我們的社會,真正把「家」的精神傳承發揚,孩子就能快樂成長,老人就能安享晚年,家家戶戶也能和諧圓滿,整個社會也都能百業興旺了。
兔子是中國文化中的瑞獸,玉兔月宮搗藥,也寓意祛病辟邪,安康長壽。再次祝願大家2023兔年幸福安康,錢「兔」無量,「兔」氣揚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