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昌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裏,放鞭炮最能表達喜慶的氣氛。「爆竹聲聲辭舊歲」,這是文字裏所記載的人們對新春佳節所特有的描述,人們送舊迎新的意境,在陣陣爆竹聲中拉開序幕。

春節期間,很多時段和場合都要放鞭炮。吃年夜飯時的拜神、祭奠祖先、初一開門迎春接福、鑼鼓隊拜年、元宵節等。當地上灑滿紅色紙碎,空氣中瀰漫着濃烈的火藥味,再有劈劈啪啪的鞭炮聲,這種氛圍下的年節才夠熱鬧。

農村過年,放鞭炮是小孩子最樂意去做的事。買幾盒「甩炮」拿在手裏,趁別人不注意,悄悄點燃,再往他面前一扔,突然一聲炮響,嚇得那些人直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除夕夜放煙花,更為過年「景上添花」。印象最深的是燃放那長長的「魔術彈」,一手舉着它朝向天空,一手害怕地摀住眼睛。煙花彈迸射出來綻放在夜空,璀璨地映照在孩子們燦爛的笑臉上。有煙花爆竹的春節是那麼的美好與快樂,它最能凝聚小孩子的心。

然而,近幾年來,出於對安全以及環境污染的考慮,全國許多地方都實施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這也意味着,新春佳節沒有了煙花爆竹。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早就習慣了過年的煙花爆竹突然消失,的確會有點不適應。最大的感覺就是,春節沒了煙花爆竹,聽覺與視覺失去了刺激,變得寧靜冷清了,也就少了過年那種特有的熱鬧氣氛。

想想以前在鄉村過年時,家家都會燃放鞭炮,那種此起彼伏,你方放罷我登場,一個接一個地放,特別富有節奏感。其實春節放鞭炮也是有講究的,長輩們一早就準備好黃曆通書,按照前人預測的時辰、方位去拜神、迎春接福。除夕當天,夜色漸深,當你聽到鄰里鞭炮聲響,那就是用聲音來告訴你,他家吃年夜飯了。隨之劈里啪啦的鞭炮聲此起彼落,偶爾傳來幾聲沖天而起的哨音,漫天飛舞着光彩奪目絢麗燦爛的花炮,籠罩着整個夜空。半夜時分,良辰吉時已到,家長們開始泡茶拜神,然後進行封門、開門儀式。封門時所燃放的鞭炮稍為短,開門則會用價錢較貴、燃放時間較長的。撿拾沒有燃放的鞭炮便成了小孩子的樂趣,半夜時分,孩子們玩得精疲力盡,多數已經入睡。剛開始燃放鞭炮的時候,媽媽不會叫醒我,她知道危險,等到差不多放完了,才叫醒我。有了禁放令之後,這些場景都已經成為回憶了。

現代都市高樓林立,居民基本上都是住套房。通風設施差,若燃放煙花爆竹容易出現安全事故,造成火災等,給快樂喜慶的春節蒙上陰影,禁止燃放,便可避免上述安全隱患。

來到城市生活,沒有了煙花爆竹的春節,一樣可以過好。許多高樓大廈裝飾了高科技電子產品,閃爍的霓虹燈中顯示出五花八門的動感圖案,增加了節日的氛圍,予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也是一種另類的享受。減少了污染,空氣變得清新了,城市的街道也變得更加乾淨了。

雖然沒有了鞭炮聲,但仍可以聽到拜年的鑼鼓喧天聲。我們也可以過一個有創意的文化年。逛花市、參加社團活動、出門旅行、享受美食、參加體育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我們可以讓沒有鞭炮的春節過得更有滋味更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