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戲是一門融合繪畫、雕刻、音樂、文學、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民俗藝術。從古人對光影奧秘的探索,到成影理論的逐步成熟,直至影戲極盛於兩宋之時,中國皮影戲的起源和發展走過了曲折而漫長的歷史歲月。皮影戲的誕生是古代中國人不斷探索光影奧秘的結果,也是古人運用光影所進行的最為浪漫的情感表達。中國皮影戲的發生與演化,正是一個關於從「弄影」到「入戲」的光影故事。一代代影戲藝人雕光鏤影,樂影傳家,影脈不絕。
正在大連博物館展出的「雕光鏤影—大連博物館藏皮影藝術展」,共展出中國各地域皮影雕刻藝術精品327件組,以呈現中國皮影戲的發生演進為展覽主線,以鼎盛時期中國皮影戲各派別的造型形態為副線,同時以皮影戲與民俗的融合作為展覽收尾,力求揭示中國皮影戲背後的歷史文化世界。展期至3月底。◆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陝西皮影古樸含蓄
陝西皮影在唱腔上雖然流派眾多,但是在造型風格上,卻主要以咸陽為界分為東、西兩大路。這兩大路皮影造型在總體風格上並沒有多大的差別,而主要是在影人的大小和雕鏤粗細方面略有區別。
東路皮影造型以華縣、華陰、大荔、渭南一帶碗碗腔皮影造型為代表,它的造型嚴謹、古樸含蓄、裝飾嚴密、刻工細緻,有成套的雕鏤技法。小生、小旦的高額直鼻、嘴形很小,形象嫵媚,正所謂「彎彎眉,線線眼,櫻桃小口一點點」。人物性格則以平眉和立眉區別,文人雅士以平眉表現清秀文靜;武生將帥則以立眉表現其威武強悍。
陝西皮影的武將造型極具地域風格特點,面部造型分為實臉和空臉兩種。實臉又稱花臉,在雕刻上稱之為陰刻,即整體面積大部分留實,只刻出線條或少量面積;空臉則稱為陽刻,除幾根重要的線條外其餘全部刻空。除空臉和花臉之外,還有一種面部刻畫,叫做「掏絲子」,表現影人面部有大量的皺紋,從雕刻手法上屬於半陰半陽,性格奸詐狡猾。
陝西皮影影戲人物頭飾髮型有披髮、抓髻及辮子等,主要以帽飾為主。影人的頭帽分為冠、帽、盔、巾等,它是區別不同人物官階和身份的重要標誌。其中,比較有特色的當屬八面威盔帽。八面威盔帽造型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盔帽下半端,第二部分是盔帽的上半部分,呈斜角延伸出去,第三部分叫做帽尾,也叫做「刷鬚子」,連接在盔帽的最下端。八面威不插翎子,這是講究。除此之外,八面威區別於其它盔帽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在上半部帽盔的中間,刻有三條弧線,這三條弧線叫褶子線,是帽子上打的褶子,這三條褶子是必須存在的,且數量不能變化。
在陝西東路皮影雕刻中,最具特色的景片當屬「雲朵子」,其通常使用一整塊牛皮雕刻而成,雕工精緻,富於想像力,構圖不拘一格,人物氣勢生動。雲朵子之中的人物通常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造型均為不能替換的專用人物,沒有較多關節,只有神話中能打鬥的「戰雲朵子」上的人物手臂可以活動。
陝西皮影中的神怪造型形象生動,極富想像力和創造力。既有天神地鬼、猛將俠客,又有魚鱉海怪、珍禽異獸、靈芝草木,可謂包羅萬象,無「神」不有。
遼南皮影特色鮮明
中國影戲經過明代二百多年的恢復和發展,至清代達到鼎盛期。中國三大區域的皮影戲進一步在各地繁榮發展。清中晚期至民國初年,全國皮影戲的發展臻於極盛。無論是影戲表演的劇目、唱腔,還是影偶的造型、雕刻,無不大放異彩。
作為北方流派的重要分支,遼南皮影無論在唱腔分工、表演內容和形式,還是在皮影的造型特徵上都與冀東皮影基本相近,尤其是在影人頭茬的造型上,遼南皮影在遵循冀東皮影造型規則的基礎上,亦顯示出自身獨特的地域性特徵,形成了鮮明的造型特色。
遼南皮影頭茬的面部造型極具特色:小生彎眉秀目,通天鼻樑,溫柔可愛;淨面濃眉大眼,絡腮鬍鬚,剛毅暴烈;丑角齜牙咧嘴,刁鑽奸猾。這些特點都與我國其他地區的皮影造型區別明顯。
遼南皮影的頭茬造型由臉譜、髮髻和帽飾組成,巧妙地將人物的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和倫理角色準確無誤地標識出來。戲中人物的生旦之別、貴賤之分、忠奸之辨,躍然於影幕之上。
遼南皮影頭茬的帽飾部分是標識人物社會角色的關鍵,帝王將相、文臣武將甚至是夷夏之別、朝野之分都可以通過帽飾一目瞭然地辨識出來。帽飾一般分為冠、盔、帽、巾四類。
為了展現人物的忠奸之辨和更多的性格特徵,遼南皮影頭茬臉譜造型借鑒了京劇中臉譜色彩的象徵意義,如紅臉表示忠勇、黑臉表示剛正、大白臉表示奸詐、綠臉則常見於強盜和妖怪等。
在遼南皮影的神怪形象中,有着不同的裝飾手法,如螃蟹精的造型是在頭頂上附着一個蟹形,鯉魚精是將魚形直接作影人頭,蛙精則是將蛙形與臉譜結合在一起。這些寓意性的造型,在配合內容的同時也滿足了觀眾的美感要求。
在皮影表演中所用的彩簾子、大景片、小場、動物、兵器和小道具等種類繁多,影戲中稱為「砌末」。砌末造型非常豐富,皮影的場景有大片景和小片景之分。大型景片包括金鑾寶殿、亭台樓閣、將相府邸等;小型景片包括花草樹木、官轎、馬轎、四抬轎、八抬轎等;動物造型則包括各色鞍馬、麒麟、老虎、驢、牛等。
燈影祈願百態交集
宋代影戲的體制已經十分完善,在影人的雕刻上也有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醜貌」的程式化和臉譜化特徵。一代代皮影雕刻藝人陰雕陽鏤、推皮走刀,留下一段雕光鏤影的驚艷歲月。
千百年來,小小的影幕不但上演了一幕幕蕩氣迴腸的歷史故事和纏綿悱惻的愛情傳說,也寄託了普羅大眾對生活的美好祈願。每當人們無力抗拒天災、人禍、疾病和戰爭之時,祈盼吉祥便成了人們最為樸素的精神追求。於是,就有了皮影戲中專門為酬神、祭祀、還願而演出的「願影」。
「南瓦新開影戲場,滿堂明燭照興亡 」。光影交錯下,人世間所有的善與惡,忠與奸,愛與恨,忠誠與背叛,盡展無遺。光影交織出的一個個夢境,讓無論身處何種境地的普羅大眾都能從中得到些許慰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