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州各大醫院發熱門診求診量已明顯下降,但急診科個案依然維持高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急診科個案仍處高位 多省啟新冠感染情況調查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記者敖敏輝及澎湃新聞報道,30日,在廣州市新冠病毒防治專題發布會上,廣州各大醫院防治一線科室主任、專家教授、院長等,圍繞新冠疫情走勢、「白肺」、心肌炎等公眾關心的熱點話題進行釋疑。醫院一線統計顯示,廣州的發熱高峰已經明顯「降溫」,每日求診量下降了50%左右,不少醫院亦已平穩度過了醫護感染峰值階段。

30日,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發現,與12月中旬相比,廣州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人流量出現了明顯下降。上午10時,位於海珠區的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發熱門診入口十分冷清,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現場駐足半小時,只有一名媽媽抱着小孩前來求診。在荔灣區婦幼保健院,發熱門診內的工作人員已明顯減少,整個候診大廳只有兩三個求診者。

醫護錯峰感染平穩度過高峰期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彭劼介紹,從門診數據來看,前期發熱患者人數比較多,目前發熱高峰基本已經過去。

「之前高峰時線下每日有1,300多人就診,現在變成600多人左右,而線上互聯網醫院的發熱門診量也在下降。」 彭劼說。

與此同時,醫護感染和返崗情況亦好轉。彭劼說,醫院醫護呈現了錯峰感染現象,沒有大規模、集體倒下,這壓低了醫護感染峰值,使得平穩度過這一階段。目前,一部分已經康復的醫護已經順利返崗,一部分還沒受到感染,全院醫護儲備充足。

急診科以基礎病長者為主

發熱門診求診量減少,但急診科個案依然維持高位。據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工作人員介紹,29日,該急診科求診量達到最高峰,有基礎疾病的長者佔絕大部分,其中亦有少量「陽康」後的上班一族,病床位十分緊張。不過,總體上,年輕人症狀並不明顯,其中不少人是心理因素導致,屬過於緊張。

醫師:四類高危人群仍需警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司向介紹,當前,高危人群仍需受到重點關注。一是年齡超過70歲,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人;二是沒有打疫苗的人群;三是有慢性基礎病的人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肝病的人群;四是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例如血液病患者,移植後患者,長期服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劑的病人。

「這些患者在家裏要『吃好喝好』,因為我們發現有不少病人因在家裏營養不良,出現脫水、低鉀低鈉等電解質紊亂問題而入院。」司向說。

問卷調查彌補報告信息不足

根據澎湃新聞的統計,近兩周,內地已有十餘個省份疾控中心啟動新冠感染情況調查,並有四川、海南等地公布相關調查結果。浙江省疾控中心問卷顯示,問卷的問題涉及居住地、年齡、疫苗接種情況、冠病感染時間、感染症狀、是否去醫療機構就診、同居者感染情況等。

各省調查表問題略有不同:江蘇省的調查問題包括最近一次疫苗接種時間、檢出陽性途徑、症狀持續時間、全身明顯好轉時間、基礎疾病情況等;甘肅省的問題涉及發熱的最高溫度、發熱持續天數;山東省的問題涉及家中藥物和抗原儲備情況,所在單位員工感染比例。

已經有一些先期進行問卷調查的地市、省份,根據回收問卷作出評估、公開數據。浙江省衢州市28日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透露,該市目前總體感染率約佔總人口的30%至35%,地區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區和大的鄉鎮所在地,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和青少年人群,農村老年人群感染率還不高。

四川疾控12月25日發布問卷結果,受調查者中病毒核酸或抗原陽性10萬679人,感染率為63.52%,較12月19日首輪調查結果(46.93%)上升16.59個百分點。

在12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主任醫師殷文武曾提及進行網絡問卷調查的原因和作用。他說,問卷調查彌補了報告信息的不足,對整個疫情評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