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梁永昌、歐陽錦全、陳嫈紫、馬思懷。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乙型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俗稱B鏈)是一種常見菌,可寄存於人類腸道、泌尿和生殖系統等,亦存在於淡水魚類特別是養殖魚體內。一般成人小量攜帶B鏈不會影響健康,亦無病徵,不過,新生嬰兒感染B鏈可能會引發血液感染、腦膜炎等,重症及死亡率高達5%至10%。約兩成孕婦屬「帶菌者」,有可能透過分娩傳染給嬰兒。為降低新生兒B鏈感染率,2012年起所有在香港公立醫院或衞生署轄下母嬰健康院產檢的35周至37周孕婦,均建議進行感染篩查,若發現對B鏈呈陽性的人,會在其分娩期間處方靜脈抗生素。有關措施有效降低香港新生嬰兒早發性B鏈的感染率,由每千名嬰兒約1.03人感染,減至每千名嬰兒約0.26人感染。

推行近十載 99.9%孕婦自願檢查

孕婦乙型鏈球菌拭子普及篩查計劃於2012年1月展開,約99.9%孕婦自願接受檢查,在此前只有B鏈感染病史、前胎新生兒曾感染等情況的高風險孕婦才會進行檢查。

為檢視計劃成效,廣華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陳嫈紫及團隊,於2021年對計劃實施前後的感染數據進行回溯式隊列研究,分析超過46萬名孕婦及新生兒的大數據,其中超過31.87萬名孕婦曾接受普及篩查。

研究結果發現,2012年後新生兒早發性(出生一周內)B鏈感染的個案大幅下降,從平均每千名活產嬰兒1.03人感染減至0.26人;新生兒早發性整體細菌感染發病率亦因而下降,從平均每千名活產嬰兒3.25人感染減至2.26人。有關數據研究成果近期於英國婦產科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發表,研究團隊獲頒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最佳年輕院士原創研究金獎。

醫管局婦產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歐陽錦全早前向傳媒表示,雖然有關措施令新生兒B鏈感染比例已大幅降低,不過仍有個別孕婦經過篩查及靜脈注射,新生嬰兒亦未避過感染,局方計劃展開針對性研究,找出進一步改善的可能,「對於這些感染個案,可能要逐個詳細研究,沒辦法應用大數據。」

他又強調,孕婦驗出B鏈陽性並非等於染病,更不是性病,無須處方口服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