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名認證 調劑餘缺 高效匹配助解燃眉之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我需要對乙醯氨基酚」、「我需要布洛芬4顆、抗原2支」……12月21日,一個名為「新冠防護藥物公益互助」的微信小程序,在微信朋友圈裏廣泛傳播。不少內地民眾通過平台發布求助信息後,收到了鄰居提供的藥物幫助,也有民眾通過小程序把防疫物資轉給了真正需要的人,完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愛心互助。 上線不到2日,已有超過百萬用戶來到互助頁面,截至22日上午,累計超過26萬條求助與幫助信息發布,其中求藥信息遠多於提供多餘藥物信息。有人說,自己在送藥的過程中聽到了「這輩子最多的謝謝」。
「我是昨天(21日)早上在朋友圈裏看到這個平台的,點進去後發現附近不少人在求助。伴着試一下的心態,填了我能勻出去的藥,下午就聯繫上了隔壁小區的孕婦姐姐。」家住深圳南山的鄭女士,一家人在一周前被確診為新冠陽性,已經陸續轉陰,她深知發燒時有多難受,想着家裏還有剩餘的退燒藥和感冒藥,自己短期內再大量用到的幾率也不大,就希望能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一個上午就有5個人聯繫我,都是正在發燒或有發燒前兆症狀的。」鄭女士說,她將藥物一一分裝好,每一份是3天的量。
當天下午,鄭女士陸續通過同城快遞把藥分別送了出去,也聽到了單日裏最多次的謝謝。「真的很開心,還有位老奶奶,在收到我的藥後,堅持要給我回寄抗原,說家裏囤貨足,可以互換。」鄭女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是她第一次覺得以物易物不是一種價值的交換方式,而是一種用餘熱換火炬的交流模式。「特殊時刻,希望大家一起渡過難關,希望這個互助平台一直存在,大家心裏就不慌了。」
一方缺藥,一方有藥。微信小程序「新冠防護藥物公益互助平台」就成了快速實現市民互助的紐帶。香港文匯報記者登錄平台看到,主頁面上有「我需要藥」和「我有多的藥」兩個明顯的信息欄。對於有藥物需求的人,可以選擇「我需要藥」,根據需求選擇列表中國家衞健委推薦的居家常備非處方藥,填寫所在位置、聯繫方式、求助說明等信息,完成實名認證後,將自己的用藥需求發布到平台的信息廣場。市民在滿足自身用藥需求前提下,也可以選擇「我有多的藥」,填寫相關可幫助的信息和實名認證,雪中送炭、互幫互助。
藥物信息根據時間或距離順序排序
在平台的「信息廣場」,市民可以快速看到藥物的「求助信息」和「幫助信息」,根據時間或者距離順序進行排序,基於騰訊地圖的位置服務能力,快速查看距離自己最近的互助需求;也可以查看選擇特定區域的求助信息,提升互助效率。在完成互助後,上傳互助信息的市民可以選擇「已解決」,下線互助信息。此外,還可以跳轉騰訊地圖「發熱門診及新冠疫苗接種地圖」,查詢附近的發熱門診和診室,以及進行新冠加強劑的接種。
據了解,該平台是由騰訊出行服務和騰訊地圖所研發,為響應各地方政府單位鼓勵公眾共享藥品的倡議,於近日快速上線,以鼓勵民眾之間更加高效地進行「餘藥共享」,及時互助,用善舉互相幫助解決燃眉之急。截至22日0時,後台數據統計的求藥top5城市:深圳、杭州、上海、廣州、南京;提供藥top5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
在小程序上線背後,是一群騰訊產品經理和他們的科技向善故事。時間撥回到上周,騰訊出行服務產品中心總監鄭東陽發現,在疫情爆發高峰來臨前,團隊裏很多年輕人沒有備藥。他率先拿出自己備下的多餘藥物,分給了同事。彼時網絡上求藥的信息越來越多,不少地方政府鼓勵居民互助,但又苦於缺少實名信息、互助形式混亂。大家都在尋找高效、安全的互助方式。
「還有沒有其他人缺藥?還有沒有其他人有多餘的藥可以分享?」從身邊的需求出發,鄭東陽和團隊決定把想法付諸實踐。 12月17日晚,騰訊出行服務產品中心召集起團隊內非陽性和陽性無症狀的同事,開始小程序的開發。代碼寫着寫着,陸續又有技術同事陽了。最終,伴着程序員的低燒和咳嗽,小程序在12月19日上線,內部先進行使用後,同事們提了一些改進建議,12月20日用戶開始了大規模的轉發。
即將上線虛擬號功能保護用戶隱私
鄭東陽介紹,平台列表支持互助的藥物為國家衞健委推薦的居家常備非處方藥。為避免惡意利用或者藥物囤積,平台互助需先進行實名認證,且列表選項中建議限量互助,例如4粒布洛芬、2支抗原,避免過度交易。「各地正在呼籲市民藥物互助,平台希望能夠參與和響應號召,將信息更集中和標準化展示,且疊加實名制、虛擬號聯繫等隱私和安全風控能力。
目前,該產品正在持續迭代相關功能,以更好地保障用戶隱私,規避藥物交易的相關風險。在完善信息安全方面,即將上線虛擬號功能,更進一步保護用戶隱私。在信息審核方面,本着救急原則,產品緊急上線開啟互助,同時也正在聯繫更多社會力量,如公益組織、志願者團隊加入進來,不斷完善功能,對平台上超過十五萬條待審核的信息進行審核、鑒定,規避風險。還將增加一些安全用藥相關的提示和引導,同時也在嘗試接洽藥物供給方,期望能夠給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