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搜救專隊模擬災場拯救操練。香港文匯報記者曾立本 攝
◆搜救犬在災場到處搜索,當嗅到人類氣味會即時吠叫。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消防坍塌搜救操練首次應用無人機系統(UAS)。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10分鐘內製災場地圖建3D模型 助搜救員掌握倒塌情況

2010年馬頭圍道發生唐樓倒塌釀4死2傷慘劇,同年,消防處成立坍塌搜救專隊,肩負起在頹垣敗瓦中搜救被困市民的職責。12年來,每當發生嚴重車禍以及大型事故,包括早前安達臣道地盤塌天秤壓人事故,均見到坍塌搜救專隊的身影。隨着科技發展,坍塌搜救專隊引入嶄新儀器及改良搜救工具,有能力挑戰更高難度「救命」任務。專隊42名成員本周二展開代號「先行者」的大型演練,模擬進入八級地震災場,展開36小時馬拉松式搜救,更首次加入大型旋翼無人機,大面積高空偵查災場情況,10分鐘快速建構災場地圖及3D模型,展現了坍塌搜救專隊的五大核心營救技術的高效。◆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立本

今次搜救大型操練,模擬於本周二凌晨4時香港鄰近地區發生黎克特制8級大地震,重災區有超過七成建築物倒塌及大量傷者被困。同日晚上8時,消防坍塌搜救專隊應保安局的動員赴境外執行救援。

出動搜救犬 應用無人機

處方在消防及救護學院內設置災區不同場景,包括住宅、行人天橋、停車場及學校等廢墟,因應不同情況操練坍塌搜救核心技術,包括搜索、混凝土爆破、金屬切割、高空吊運及支撐穩固。搜救專隊派出42人,民安隊及香港紅十字會共派出20人參與操練,消防處除出動新加入的坍塌搜救犬「Twix」外,也首次應用無人機系統(UAS)。

消防及救護學院院長吳贊良表示,這次操練目的是為提升消防處應對本地或海外大型緊急事故的行動能力,達至坍塌搜救專隊能夠在一個陌生災場環境及資源供應短缺情況下,能夠自給自足,長時間執行搜救任務,及提升在災場制定搜救策略能力。

高級消防隊長(坍塌搜救專隊)李思元說,處方在是次演練中首次出動兩部無人機,一部透過鏡頭直播災場表面有無傷者,再配合熱成像鏡頭進一步確認傷者位置。另一部無人機負責規劃飛行,以2分鐘時間詳細拍攝50米乘100米災場速度,再將圖片存入電腦,透過軟件製作地圖及構建3D模型,整個過程10分鐘內完成,協助搜救人員了解災區概況。

他解釋,以往大範圍搜救行動需要依靠人力及搜救犬,不單時間慢,同時難以全面了解災場情況。無人機的應用可讓專隊人員快速掌握災場倒塌情況,以制定進入災場的入口位置,並有效準備拯救所需工具及資源等。

首次參與大型坍塌搜救操練的搜救犬「Twix」,表現亦非常出色,500平方米的災場只需5分鐘便完成搜索,並準確向專隊人員提供生還者信息。

專隊負笈海外提升技術

消防坍塌搜救專隊現時共有160名成員,由消防、救護及工程三個職系的人員組成,對成員的體能及相關技能要求甚嚴格,包括須在周年體能測驗中取得最高等級,以及每月需到消防及救護學院參與坍塌搜救訓練,以維持行動效率,專隊亦會舉辦周年大型訓練,模擬樓宇倒塌事故。專隊的主任級人員,須負笈澳洲昆士蘭接受坍塌搜救訓練課程,並獲取國際認可的第二級搜救人員資格。此外,專隊每年都會派員到新加坡接受為期10天的國際坍塌搜救訓練課程,以提升技術並與同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