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藥審批制度的門檻高,除了令部分有效藥物無法來港外,也使本港藥物市場十分封閉,選擇少、競爭低,衍生藥價偏高問題,尤其是治療病危的處方藥。外國研究的同款抗癌藥物在香港和在內地差價最高達數十倍,例如由英國阿斯利康研發的第三代肺癌標靶藥奧希替尼(Osimertinib)在內地和香港獲批註冊時間相差不足一年,香港大部分肺癌患者要自費購買,每月開銷約5萬港元,但在內地自費買該藥每月只需5,000多元人民幣,兩者相差十倍。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表示,內地本地生產不少同類第三代標靶藥,競爭劇烈下,令藥價在內地不斷下降,但由於香港藥物審批制度的限制,內地同類標靶藥,以及國外副廠藥物都未能進入香港註冊,「本地患者不得不捱貴藥。」

內地產藥有競爭 價格不斷下調

以奧希替尼為例,2016年在港註冊。儘管已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但仍屬自費藥物,每月藥費約5萬元。該藥也在醫管局關愛基金資助範圍內,但申請有條件限制,除家庭收入須滿足一定上限外,病情亦要惡化到一定程度方可申請使用。區兆基表示,香港大部分肺癌患者都無法成功申請資助,使用該藥就需要負擔昂貴費用。

在內地,該藥於2017年註冊,起初價格昂貴,超過5萬元人民幣,但由於內地藥廠的創新研發,已有不少同類藥物面世,內地副廠生產的該配方藥物也獲准上市,因此正廠藥面對競爭,價格不斷下調。2018年醫保談判,內地憑強大的談判能力,硬把每盒價格壓至15,300元人民幣,去年再降,即使自費也只需5,580元人民幣,如果以最高70%的醫保報銷比例計算,患者只需月付1,674元。

區兆基表示:「在香港不少正廠藥無競爭,價格自然高企,惟有改善藥物審批制度,讓內地同類藥、國內外副廠藥有機會在港註冊,患者才能以更低的價格買藥,也讓不同患者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