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經濟再回落,主要受到疫情的短期衝擊。近期中央已連續出台重磅政策,旨在提振內需,重振市場信心。圖為12月8日,西藏拉薩市市民在商場裏選購所需的商品。中新社
11月主要數據變化

上月經濟受疫情短期衝擊出現回落 總體運行仍保持恢復態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受疫情大幅反彈影響,11月中國主要經濟數據均出現回落。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數據顯示,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5.9%,工業及消費降幅雙雙超出市場預期,僅好於上海疫情爆發的四、五月。專家指出,11月經濟再回落,主要受到疫情的短期衝擊,但在出口已連續兩個月同比下降的同時內需仍顯疲弱。近期中央已連續出台重磅政策,旨在提振內需,重振市場信心。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總的來看,11月份國民經濟頂住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壓力,保持恢復態勢,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但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下階段,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落實穩經濟各項政策措施,着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着力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指出,11月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外需收縮進一步顯現,國內疫情大面積反彈,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大,對經濟運行制約明顯。

生產端多數行業生產回落

在生產端,11月工業增加值的2.2%增速中,除了採礦業、生活必需品生產及少數新動能行業保持增長,多數工業行業生產回落。此前拉動工業總體的汽車製造業增速放緩13.8個百分點至4.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從同比高增9.4%轉為下降1.5%。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稱,11月汽車、智能手機的產量增速,從正增長區間驟然下行至大幅下降9.9%、19.8%,可能是疫情這一供給端外生衝擊的影響。

需求端消費增速繼續為負

在需求端,儘管有年底大促銷,但受防疫措施限制,11月中國消費增速繼續為負,且降幅超預期,疫情進一步拖累商品零售和餐飲消費,商品零售6月以來首次同比轉負,下降5.6%,餐飲消費降幅擴大至8.4%;食品、藥品等必需品增速平穩;車購稅政策效力減弱,汽車消費同比增速轉負。

同時,經濟承壓拖累就業市場,11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5.7%,由於11月國內疫情集中在北京、廣州、重慶等大城市,31個大城市調查失業率抬升至6.7%,與4月持平。

政策端全力穩內需穩經濟

中信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程強指出,11月中國經濟比10月承受更大的疫情、外需衝擊,主要指標中僅基建投資增速實現改善。同時,疫情對消費、就業的影響更加明顯。「當前全國疫情還在上升階段,失業情況不容樂觀,就業壓力也將反作用於政策,政策端料將更加積極出台多方面政策穩定經濟和居民就業收入預期。」

程強表示,下階段,隨着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由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接下來政策重心是全力穩內需、穩經濟。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全面促進消費和拓展投資空間;15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細化2025年前落實舉措,對未來促進消費投資進行頂層部署,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

專家:偏低數據凸顯擴內需必要性

「現階段內需是重中之重。」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楊暢表示,在疫情擾動下,今年中國經濟在修復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均衡。首先是生產強但需求偏弱的不均衡,消費增速出現回落,消費意願有待均衡。此外,投資內部有待均衡,基建投資連續多月回升,但地產投資與製造業投資相對偏弱,民間投資仍然偏弱。因此,現階段,針對內需出台政策措施,是短期穩住經濟基本面,確保經濟「穩中求進」的重要手段。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指出,11月下旬高頻數據明顯回落,已經提示疫情衝擊下11月經濟數據下行的趨勢,偏低的數據凸顯推進系統性擴內需政策的必要性。

郭磊認為,從近期貨運流量等高頻數據指標看,11月底是一個拐點,12月中下旬初步抬升。防疫政策優化雖然帶來部分區域數據的波動,但就全國整體而言,居民活動半徑擴大,經濟高頻數據企穩。隨着疫情政策的優化,雖短期或仍有波動,但長期看,疫情的影響可能顯著下降,有利於內生動能復甦。政治局會議強調「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明年穩增長政策的空間,將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