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三期的曹家恩仇錄,還沒完結,今期寫的是曹爽。曹爽,字昭伯,嚴格來說跟曹操一系未必有親戚關係,因為史書在這方面的記載不一,有些說其父親曹真是曹操的族子,有些則說曹真的父親本來姓秦。不管怎樣,曹操舉兵起義時,曹真的父親為幫助曹操而死,所以曹操就收養了曹真,從此加入曹氏一族。

曹爽最為有名的,就是在高平陵之變,全家被司馬懿殺得乾乾淨淨。有人認為重用司馬懿是魏明帝曹叡的過錯,導致曹家天下被司馬家篡奪,但這其實是錯誤的,我們先來考證一下。

文帝留重臣 元老侍三朝

在《三國志》中,司馬懿真正飛黃騰達,其實是自曹丕年代開始。當曹丕死時,召集了四位大臣託孤,其中就有曹真和曹休兩位曹魏宗室,另一位是陳群,也就是九品中正制的訂立人,最後一位就是司馬懿。這四位都是自曹操時代已經加入曹魏陣營,到曹叡時已經是三朝元老,所以說,不是曹叡開始重用司馬懿,而是他老爸曹丕留給他的。

魏明帝曹叡統治12年後,曹魏又一次任用託孤重臣,因為明帝36歲就死了,兒子曹芳年紀尚幼。曹叡與父親曹丕的選擇非常相似,應該說整個中國歷史中,皇帝對於託孤重臣的選擇條件都是差不多,一方面是手握大權的親信,另一方面則從自己家族中選出,這樣才可以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當皇族代表想要換皇帝時,必定遭到朝廷重臣反對,而朝廷重臣想架空新皇帝,又會被皇族反對。

曹叡最後選擇了兩位大臣,一是司馬懿,也就是當年幫助自己的人,另一位則是曹爽,也就是曹真之子,作為曹氏家族的代表。這選擇本來也沒什麼問題,曹爽一開始與司馬懿的關係並不差,但後來就不是這一回事了。

曹爽聽信了自己的親信所說,開始慢慢架空司馬懿,而司馬懿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暗地裏準備反擊,結果高平陵之變就這樣爆發。

曹家去祭祖 首都爆兵變

高平陵,其實就是明帝曹叡的墳墓,事件發生時曹爽正帶着曹芳到高平陵祭祖,給了留在國都洛陽的司馬懿機會,結果司馬懿發動兵變,控制洛陽,還派人接管曹爽的兵權。

面對司馬懿的攻勢,曹爽沒有起兵反抗的決心,反而覺得自己投降後可以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所以束手就擒,而司馬懿當然沒打算放過曹爽,結果曹爽與其黨羽全部被處死,曹爽更被夷三族,曹真的子孫從此死得乾乾淨淨,而失去領頭人的曹氏宗室勢力也日漸衰弱,根本沒法與手握大權的司馬氏抗爭。

雖然選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是曹叡的決定,但代入曹叡的角度,其實他已經盡其所能,安排了曹魏宗室的代表與司馬懿作平衡,只是此時的曹魏宗室也沒有什麼後起之秀可以給他選擇,老一輩的曹真、曹休等已經逝世,年輕一輩中最像樣的就是曹爽,無奈曹爽還是不爭氣,如果他在高平陵以曹芳的名義起兵討伐司馬懿,以當時還有不少大臣忠於曹魏皇室,集結兵力奮起一拚,或許歷史就會被改寫了。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