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科博覽 2022」昨日正式開幕。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 李家超試坐「奮鬥者」號。
◆ 江旻駿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 容嘉燊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 謝宗熹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 張嘉晉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攝

李家超:更多機會讓港人實現夢想貢獻國家

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國家科技部支持和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協辦的「創科博覽2022」昨日上午舉行開幕典禮,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外交部駐港公署副特派員楊義瑞、團結香港基金常務副主席陳智思任主禮嘉賓。李家超致辭時指,今次博覽的主題展區當中,除了展示一般香港市民比較少機會接觸到的國家深海科技和陸地科技,更包括最近大家特別關注的航天科技,介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月球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專項,讓市民可以近距離欣賞到難得一見的國家大型科技項目,了解國家的創科發展對未來世界和人類文明的貢獻。他特別提到,特區政府正積極配合國家進行選拔載荷專家的初選工作,預計今個月內就會把推薦名單上報國家。◆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香港市民參與國家航天任務,從前我們都覺得遙不可及,但最近幾年,國家開放愈來愈多機會給香港,讓更多愛國愛港的市民有機會一展抱負,實現夢想,貢獻國家。」李家超指出,國家早前宣布啟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更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社會反應非常熱烈,推薦名單將於今月上報國家。

他表示,中央政府多次表明對香港的支持和信任,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為香港發展帶來源源不絕的動能。特區政府即將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幫助創科業界、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持份者更掌握香港創科發展的未來路徑。

設中學生導賞員為公眾答疑

今次博覽以「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展出約50項國家級展品,更有多項「星級展品」如火星車「祝融號」、自主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模型首次在港亮相。今屆創科博覽特別設有中學生導賞員計劃,多位學生導賞員昨日上午率先抵達展場,專心聆聽每項展品的來歷和重點,以便在稍後時間解答公眾疑問。來自天主教伍華中學的中五學生張嘉晉、謝宗熹、容嘉燊及江旻駿,在參觀後與香港文匯報記者分享,對多項展品感到印象深刻和震撼。

江旻駿表示,今次展覽涵蓋國家各方各面的重大科研成果,「其實我們一般學生都較少機會接觸這些科技,最多只能在新聞報道、紀錄片看到,所以今次真是一個難得機會可以近距離接觸,能更全面地獲取這方面知識,認識國家在不同方面的科研成就。」

容嘉燊指對航天服實物印象特別深刻,「近距離睇到,看過資料才明白箇中工序有多繁複,不禁讚嘆人類前往太空的決心!」

謝宗熹則對展品中的月球土壤大為讚賞,「裏面蘊含很多人類智慧,看過介紹才知道,原來一切都要經過精準計算,因為要顧及到相關的燃料消耗,即使想帶更多樣本回來(地球),其實技術上也難以做到。」至於張嘉晉則對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印象最深。

立志成科學家 鑽研生物科技

另外,江旻駿亦分享說,自己一直立志成為科學家,「我對癌症這個課題好有興趣,都會希望對生物科技方面有更多了解。」他特別提到,今次展覽其中一項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體內抗病DNA納米機械人」項目,對自己深有啟發,期望這類科技有助挽救更多生命,「透過展覽亦讓我認識到,即使當今醫學發達,當中仍有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希望自己他日都可盡一分力,彌補醫學科技上的一些缺口。」

博覽昨起至本月22日免費向市民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