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洞北在2007年被首次提出作為新市鎮發展,至2021年才開始有熟地推出市場。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土地改劃程序繁複,一直是香港土地開發的絆腳石,不少土地因此而「曬太陽」數十年。古洞北/粉嶺北和洪水橋兩個新發展區,同在2007年被首次提出作為新市鎮發展,前者要到2021年才開始有熟地推出市場,由生地到熟地長達14年,洪水橋時間更長。對比之下,政府在2019年開始對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作可行性研究,估計2028年至2029年就有熟地供應,規劃時間約8至9年,較未精簡前料快約5年。

土地發展涉及規劃、研究、諮詢、收地等眾多程序,而不同程序在安排及執行上面對局限或者重複處理類似事宜,都會導致過程繁複冗長。團結香港基金今年中曾發表報告指出,檢視大型項目如新發展區及填海計劃的發展流程,發現由前期規劃開始到首批熟地供應,一般需時至少14年,尚未計及其後上蓋建築工程所需的時間。

洪水橋新區計劃至入住17年

雖然政府早在2007年提出發展洪水橋新發展區計劃,但第一批居民在2024年才可遷入,歷時17年;整體落成更要等到2038年,發展周期長達31年。需知道,洪水橋新發展區作為香港的新一代新市鎮,除提供約61,000個新住宅單位外,更被視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提供發展空間予各類商業及工業用途,以及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發展進度刻不容緩。

對比之下,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的造地時間快得多,該樞紐的總面積約為320公頃,政府2019年才展開研究,初步估算可提供約31,000個住宅單位。據政府早前公布之未來十年可供發展土地供應預測,當中提到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2024年展開工程,2028年至2029年有首批熟地供應,規劃時間僅約8至9年,較未精簡前料快約5年。由於該項預測是在政府公布精簡程序大致框架後所作出,所以相信該發展樞紐造地時間已計算了精簡程序後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