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歷了疫情反覆,內地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已經開始。在政策落地過渡期,不同地區的進度會有不同,「政策打架」也在所難免,民眾也需要時間去重新適應。香港文匯報今起開設專欄,駐廣東記者敖敏輝通過自己的視角,與讀者分享記錄復常點滴。

2022年12月8日

兩個月沒有跨出廣州,對媒體記者來說,實屬無奈之舉。今年國慶假期後,廣州連續出現數十宗聚集性疫情,隨後蔓延成為內地下半年規模最大的一次區域性疫情。國慶假期後,我就一直沒有離開廣州,距今兩個月整。

7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出台「新十條」,明確提出「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我在想,該走出去了。

8日上午,我電話採訪位於佛山順德的一家企業負責人,中途試探性地說了一句「要不我明天來一趟?」,沒想到對方爽快答應了,並主動說「這樣更直接,更生動」。接着他的話,我問:「佛山應該沒有了核酸檢測要求吧?」

見對方沒有立即回覆,我就再加了一句「不過我還是去做一次吧。」對方回覆「哈哈,好!不做也沒事的。」

11月30天核檢28次

11月共30天,我做了28次核檢。而自11月30日下午廣州宣布優化核酸檢測安排以來,我在12月8日之前,僅因為看牙醫做了一次核檢(口腔科等特殊科室需要核檢證明)。

去哪裏做核檢?現在,這是個問題。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取消後,廣州只針對風險崗位、重點行業提供核檢服務,且每個區的核酸檢測安排都是每日一方案,檢測點動態變化。我搜索荔灣區便民核酸檢測點,最近的一個位於花地河旁,是多家大型電商企業所在地。

下午3時,我循着電子地圖指引來到檢測點,只見到兩頂帳篷,兩名工作人員閒坐工作台。這和4天前,記者同樣前往便民檢測核酸點的感受大相徑庭。掃場所碼、掃核酸碼、採樣,一氣呵成,全程不到1分鐘。

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敖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