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熙指揮NOĒMA於今年6月參與在大館洗衣場石階舉行的《品嚐藝術》演出。受訪者供圖
◆陳駿軒 受訪者供圖

香港演出場地緊絀,傳統音樂廳的排期動輒需一年以上,成熟樂團尚且需要「爭位」,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藝術家來說機會更是渺茫。近年來許多藝團都積極嘗試在城中的另類空間中做演出,古蹟空間成為不錯的選擇。在林晨看來,大館的戶外空間正提供了各種可能,讓年輕藝術家們盡情嘗試,積累經驗。

多元合唱音樂家、指揮劉卓熙,與他新創立的室樂合唱團NOĒMA今年6月第一次在大館亮相,就在洗衣場石階的《品嚐藝術》午後音樂會中。他形容這次演出猶如「試演」,用45分鐘的短節目設計來接觸觀眾,帶來不錯迴響;也是因此機緣,合唱團之後獲邀於10月在港大繆思樂季舉行了創團音樂會。12月頭,劉卓熙與NOĒMA再次回到大館,在檢閱廣場為大館聖誕節慶活動呈獻音樂會《音樂禮讚》。可以說,大館見證了這一年輕藝團的成長。

「當時在洗衣場石階演出是新嘗試,剛開始時我有些擔心,因為這裏不是一個音樂廳。我們做傳統的合唱音樂,正常來說是不戴咪,利用空間的聲學效果來做,聲量的幅度可以很闊,可以很小聲,也可以很大聲。」

但在石階下的半閉合空間,環境較嘈雜,聲音很「嗡」,彈得很厲害,很難像音樂廳一樣細緻呈現微小聲音。合唱團最終配了咪演出,「有了一些擴音效果後,發現效果其實蠻好哦。」

劉卓熙分享,當時的節目囊括了8支曲目,如同星輝小點,讓觀眾品嘗不同時代、風格的合唱作品。6月的香港,熱浪滾滾,但大家都很享受。「平時在嚴肅的古典音樂會中,要穿得很正式,但是那天是午後音樂會,周圍的環境色調都是淺色、工業風,我們也穿上各種大地色的服裝,出來效果很好看。第一次這樣嘗試,是很開心的經驗。」到了前兩天的《音樂禮讚》,則特意選擇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呼應大館的古意,古樂中極強的建築型美感與大館的建築群相呼應,是「別致的聲音」。

與觀眾更親近

大提琴家陳駿軒回港後的第一場正式個人演出亦是在洗衣場石階發生。同樣是在大館,他得以首次嘗試將大提琴演奏與演唱結合,實現對自己心心念念的「singer-cellist」(大提琴歌手)角色的探索。

他認為,在大館的戶外演出有很大自由去策劃曲目,亦讓他有機會與觀眾交流。「第一次時,我記得自己很緊張,要用紙記下所有的points,讀出來。之後則放鬆很多,和觀眾更像是聊天。」

陳駿軒也經常為香港小交響樂團擔任客席大提琴樂手,比較在不同空間做演出,他說:「演奏廳中的演出很正式,這是好的,有莊嚴感。而在石階,則有更多機會去和觀眾溝通,有時我也會問他們問題,讓他們去了解多些古典樂。我身邊很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是做音樂的,他們其實很想了解我為什麼喜歡,以及拉的曲目是關於什麼。有了這個交流介紹的環節,他們的反響都很好,他們覺得香港缺少音樂會是由樂手去告訴你演出的背景。平時我們在音樂廳中是看場刊,但觀眾覺得音樂離他們很遠,由表演者親自講自己的理解,他們會覺得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