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判決殘酷 難完全公正破壞流暢度

國際足協於上屆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破天荒引入視像助理球證(VAR)系統,其後在全球多國聯賽以至國際賽事廣泛應用,用意是借助高科技協助球證作出更準確判斷,確保賽事更公平。然而VAR引起的爭議從未間斷,香港時間昨日凌晨舉行的世界盃分組賽日本對西班牙的「生死戰」,最終日本憑一個疑似出界的爭議入球晉級,間接將德國隊踢出局。賽後不少圈中人以至普羅球迷均質疑VAR的準確性,更再次引發「高科技是否毀了足球」的爭論。

在日本對西班牙的下半場,當日本隊的三笘薰在底線傳中予田中碧射入,旁證立即舉旗示意皮球已出界,但主球證卻信賴VAR的判斷,認為皮球仍未完全出界,確認入球有效。

手球等爭議球仍需球證主觀判決

不少收看直播的球迷從電視看重播慢鏡,也認為皮球已出界,但由於VAR沒有提供從底線垂直角度拍攝的畫面,根本無法確定是否已完全出界,成為今屆賽事的最大爭議。在前晚克羅地亞對比利時的分組賽,球證在上半場判克羅地亞獲得十二碼,但VAR卻判克羅地亞後衛洛夫雲越位在先,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隨後顯示洛夫雲僅越位不到丁點肩膊,肉眼根本難以分辨。

國際足協的相關規則寫明,足球場的邊線及底線的外側垂直向上空間屬球場範圍,當皮球從地面或空中完全離開該範圍,便視作出界。簡而言之,只要皮球沾到邊線和底線上的石灰粉,便可判定入球有效,這也是VAR最終認定日本隊入球有效的原因。德國隊因這個「問題球」出局,不少德國媒體賽後雖然將矛頭直指主帥費歷克與隊員整體表現欠佳,但談及VAR時也忍不住「開火」,「我們是踢得不好,但VAR把(日本)那個球認定有效,也太讓人費解,那套系統是否故障了?」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形容VAR是「有缺陷技術的一課」,認為國際足協在上屆世盃的數據發現,在455次經球證查看VAR後作出判決的事件中,正確判決佔99.4%,相反若沒有查看VAR,正確判決佔95.6%,證明VAR確可提高判決準確性,但問題是每次查看平均花82秒,無疑浪費時間,破壞了球賽流暢度。此外,一些涉及主觀的判斷例如手球等判罰極刑或紅牌,VAR反而引起更大爭議。文章認為VAR背後的「最少干預、最大得益」原則是好事,但爭議不斷反映要真正做到是十分困難,認為VAR技術應作出檢討和改善,若這高科技系統未能讓用家和球迷充分理解及信任,爭議便不會停止。

連尼加:比賽這麼精細真的好嗎?

英格蘭名宿連尼加則說出不少人的心聲:「把足球比賽弄得這麼精細,真的好嗎?」他質疑長時間中斷比賽,來讓VAR回看每一個細節的做法,對原本具流暢性,充滿偶然性和未知因素的足球賽場是否值得。中國前國腳李彥說,「本屆世界盃的高科技帶來全新感官體驗,但是讓足球少了一點人情味。」意大利名宿迪比亞路更直言,「如果VAR時刻都出現,那以後乾脆讓機械人去踢世界盃好了。」

國際足協裁判委員會主席哥連拿則為採用VAR辯護,「隨着足球比賽節奏更快,對抗激烈,單靠肉眼或許做不到令賽事公平公正,所以我們才會讓機器出現。」不過有輿論認為,VAR使用與否及如何使用,歸根究底還是受人控制,正如不少球圈中人所言,用披着機器外衣,實則還是靠人操作的系統,來要求足球比賽百分百公平公正,是否有些矯枉過正?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