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在我腳下,國計掌於手中,哪個再敢多說話?夷平六國是誰? 哪個統一稱霸?誰人戰績高過孤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歷史劇的主題曲,簡單幾句就把秦始皇嬴政的功績、霸氣活現出來。嬴政雖為秦室中人,卻生於趙國首都邯鄲,因為秦趙兩國需要互換質子(人質),以示信賴,嬴政的奶奶夏姬不受秦國君寵愛,因此夏姬的兒子、嬴政父親異人繼承王位的機會甚低,結果,異人就成為了在趙國的質子。
當時秦趙兩國已發生多次軍事衝突,異人在趙國甚為酸楚。一個不能自保的落難王子,日後怎會成為秦的國君呢?這個就是歷上著名的「奇貨可居」故事,操作的是商人呂不韋,他在邯鄲做生意時知道了異人的情況後,認為是千金難得的政治投注。
又一次秦趙對戰,趙損兵折將,趙王要殺死異人洩憤。呂不韋用盡百計和千金,把危在旦夕的異人救回秦國,但異人的兒子嬴政和母親趙姬卻留在趙國,過着顛沛流離、隱身匿藏不見光的日子。母子二人得以倖存,直至六年後異人成為太子,母子才可平安返秦。
嬴政兒時的成長情況,以現今的幼兒發展觀去分析,絕對是危害身心健康的。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曾提出「依附理論」,「依附理論」是關於人類關係的心理學、進化論和行為學理論。最重要的原則是,幼兒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以促進正常的社交和情感(能力)發展。
我們再看嬴政幼年時,眼見父親獨自回國,過着安全豐足的生活,剩下他和母親,面對危險逃亡的日子。他能依附的只有母親趙姬,但其母卻只是一個有姿色、會跳舞的歌女,《史記》對趙姬的記載也多為負面,故在走難之時,與趙姬這種母親為伴,嬴政的正常社交和情感發展更難以建立和促進。在趙國這段日子,對嬴政造成極大的陰影,他獨裁、乖戾、不信任人的性情,也是在趙國成長的印記。
當然,趙國成長的艱苦經歷也造就了嬴政的偉大。孟子曾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也對應了秦始皇嬴政的另一面成長,成就了千古一帝,其深刻影響,至今不衰。
◆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