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
「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 意謂簡陋的房子。「銘」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其特點是短小精悍,文字簡潔,句式整齊,而且多是押韻的。
作者通過對陋室環境、往來人物和主人活動的描寫,表達「陋室不陋」的意旨。「陋室」為什麼「不陋」呢?
全文可分三部分,由「山不在高」至「惟吾德馨」為第一部分,作者以山、水起興,藉以帶出自己的「陋室」。他指出山不以高而聞名,有仙人曾到就能揚名;水也不以深而有名,只要有蛟龍潛藏即具靈氣;這本來簡陋的居室,因為主人德行高尚,芳馨傳遠而使其變得「不陋」。
第二部分由「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是陋室的具體描述。「苔痕」二句寫陋室所見的景色:青苔生上台階,使台階染成綠色,青草翠綠的顏色亦映入窗簾。「談笑」二句寫往來陋室的人物:他們都是博學的人,絕對沒有不學無術之徒。「可以」四句寫室內的活動:在陋室中,可以彈奏古琴,也可以靜心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人清聽,亦沒有俗務文書勞人心神。
第三部分由「南陽諸葛廬」至文末,作者以諸葛亮及揚雄兩位歷史名人自比,並引孔子的話,以君子自許。東漢末諸葛亮及西漢揚雄品行高潔,二人所生活的地方雖然簡陋,但無礙其名聲。換言之,只要有君子居住的居室,又怎會「簡陋」呢?
作者從簡陋的居室下筆,在層層映襯中帶出個人高潔的志趣,可謂立意高遠。題目雖為「陋室」,但全文處處描繪其「不陋」,展現君子居家生活、讀書交友的種種情狀,設想新穎。作者在文末引孔子的話,刻意隱去「何陋之有」前「君子居之」一句,使文章的意蘊變得含蓄,以「君子」自況之意,就留待讀者自行領會。
賞析由不同的專家、學者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陳用博士、任貫中先生撰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