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分析:密集式出招振經濟 發揮4個作用
內地近日密集式出招提振經濟。人民銀行昨宣布,下月5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此次降準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亦是今年內第二度降準。專家指出,降準表明逆周期政策在持續發力,有助於市場形成持續推進寬信用的預期。此次降準有4個作用:1.向金融機構釋放流動性,維護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2.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增強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讓利的持續性;3.傳遞明確的政策信號,進一步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4.銀行資金成本降低後,12月LPR特別是5年期以上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有望下降。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人行昨表示,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除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機構外,對其他金融機構普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本次下調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8%。
下調存準金率0.25個百分點
人行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稱,本次降準目的有三:一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支持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二是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支持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三是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56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
事實上,近月受國內外因素影響,10月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凸顯,各部門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扎實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部署抓實抓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全面落地見效。專家學者指出,四季度是「穩增長」的關鍵時點,要緊抓住這一關鍵時間點,切實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落地落實、全面見效,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認為,此次降準符合市場預期,此前國常會議指出要運用降準等工具維護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兩日後降準落地,在意料之中。
降低歲末流動性波動風險
實際上,由於一些財政以及稅期因素的影響,11月上旬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突然發生一輪緊縮,債券市場收益率普遍上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大跌。臨近年底,2022年發行的大量地方政府債和專項債正在逐步向實體投放形成項目,短期會對金融體系資金面形成衝擊。專家認為,在這個時點選擇降準,能夠降低財政因素對資金面的衝擊,有利於維持貨幣市場乃至資本市場穩定。
統計顯示,今年12月至明年1月共有12,000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2023年春節在1月,比往年更加靠前。臨近年末,監管考核、春節長假、明年初稅期高峰等時點性影響因素可能形成疊加,增加歲末年初流動性波動風險。此次降準一次性釋放出大量長期限流動性,有助於提升流動性總量,充分滿足金融機構對長期限資金的需求,穩定市場預期。
支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
同時,10月金融數據顯示社會有效融資需求仍待提振,貨幣信貸政策需進一步加力。每年年初不少商業銀行會鉚足幹勁衝刺「信貸」開門紅,以期實現早投放、早收益,此時降準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保持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另外,降準釋放的是長期低成本資金,可通過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改善資金供求關係,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的方式,推動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降準表明逆周期政策在持續發力,有助於市場形成持續推進寬信用的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從歷史上看,對貨幣政策及流動性敏感的地產、金融等行業將是主要受益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