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山博士 立法會議員
很多人都知道,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之中,香港要建設成「八大中心」,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但較少人談論這兩個重要中心的互補關係。要完善文藝創意產業,投資和金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內容創作、興建文化設施,還是扶持新興文創企業,其實都離不開大量的金錢投資,文化與金融的互相配搭發展是非常重要。因此在這兩個中心的規劃過程中,我們必須細緻規劃,促進文化藝術產品交易,強化專業知識產權服務鏈,充分利用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賦能文創產業發展,孕育各種新興文化企業和項目。
「文化金融」一詞早於2010年便在國家的文化政策中頻繁出現,是國家的特色金融業態之一,以香港金融體系的實力,我們在這方面早已具備非常良好的基礎。
首先,從文化企業融資的角度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企業籌集資金的熱門地方。以首次公開招股的集資額計算,香港在過去13年中,有7年都是位列全球第一。有不少內地大型文化創意產業公司,都選擇在香港上市集資,例如雲音樂、阿里影業及檸萌影視等。現時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及本地文創公司超過80家,市值接近1,000億港元,當中以影業、媒體、出版及娛樂公司為主。可見,香港的首次公開招股市場有能力為內地及本地文創產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流,吸引他們在港發展業務。
促進文創業務集資
除了方便大型企業籌集資金外,香港日漸成熟的初創環境,亦令新成立的文創公司更容易獲得投資者注資。在過去10年,有超過30家非上市本地文創公司獲得超過1,000萬港元的投資,例如Gusto Collective及TRLab等成功的藝術科技初創;當中亦不乏集資過億的公司,近年更出現一家全球性的文創和科技產業獨角獸—Animoca Brands;獲得天使基金或種子基金投資的文創初創企業更是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香港文創產業的集資渠道多元、廣泛,能涵蓋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可以為兩地的文創企業提供足夠的資金基礎。這個優勢,正好符合國家希望「推動文化企業直接融資」的政策目標。
施政報告提出企業融資和政府帶頭投資本地企業,在這方面,無論是構思活化GEM(前稱創業板),或者是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應顧及文化產業的需要,有策略有系統地在融資上支援。如能用好創業板,以及善用「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功能,相信對文化企業的成長有十分正面的作用。
除了企業融資,文化藝術產品和文化的知識產權(文化IP)的發展也應被注意。這就牽涉到香港的國際級大型藝術交易平台和專業知識產權服務鏈。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交易,或者是文創產業需要哪一種專業服務的配合,都和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息息相關。
傳統來說,香港的文化產品買賣市場規模位居亞洲甚至全球前列。我們有藝術品交易市場Art Basel和影視內容商業對接平台FILMART這類國際盛事,許多知名畫廊也進駐香港(包括藝倡畫廊、Gagosian及White Cube等),還有深耕藝術收藏及投資業務的私人銀行與家族辦公室。我們的藝術品拍賣市場更是排名全球前三,屢破成交紀錄。10月舉行的香港蘇富比2022年秋季拍賣,累計成交額高達35億港元,成為4年以來秋拍新高,在疫情之後再創佳績。
做大知識產權貿易
文化產品的交易市場,已經有機地和香港本身的國際金融業連結了起來。
進一步來說,文化產業的核心是IP,是屬於無形資產的一種,也是創意經濟的DNA。根據2021年Brand Finance Global Intangible Finance Tracker的數據,全球無形資產的價值超過74萬億美元,中國更是佔其中的14%,對香港來說極具市場潛力。
根據《202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知識產權評分全球排名第十,具備了知識產權相關交易和中介服務方面的競爭基礎。
舉些例子,香港的國際授權展,以及網上的「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等促進文化IP交易的平台,包含了版權、商標、設計、品牌等。在此基礎上,香港的文化IP交易絕對可以做得更大,這亦解釋了「十四五」規劃「八大中心」裏面的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定位。
當文化交易進一步做大時,文化IP相關的專業和中介服務,包括法律、會計、審計、資產評估、信用評級等,亦會相應成長,進一步激活文化金融的生態系統。
豐富文化產業生態圈
現時內地設有文化產權交易所,包括深圳文交所和上海文交所,為中小微文化企業與文化IP相關的資產估值、融資及管理等貿易活動提供服務。文化IP融資,是全球一個較新的關注點,值得香港借鑒,以作探索文化金融產業未來發展的路,豐富香港文化產業的生態圈。由文化產品交易,拓展到文化IP的交易,再到文化IP的融資以及文化企業的融資支援,香港可以藉此鞏固專業服務的全球公信力,賦能文創產業發展,孕育各種新興文化企業和項目。
期待我們能利用好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鼓勵文化產業迅速成長,並積極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促成更多本地文化IP的研發和商品化,讓金融和實體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成功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