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時值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再配合獲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激發了各界支持文化活動的動力,以及文藝界的創作熱情,今年的藝文活動特別多,筆者也看了不少,雖然水準參差,但整體提升市民對文化尤其是優秀中華文化的關注和興趣具促進作用,尤其對青少年。
香港作為有逾百年殖民歷史的城市,雖然九成以上市民為華人,但長期受西方文化熏陶和影響,有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掌握實權的精英階層往往着眼於來自西方的藝術,包括政府或公共機構投入大量公帑邀請西方藝團或藝人來演出,有些名大於實,得不償失。人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2003年「沙士」之後,特區政府撥款1億港元舉辦的大型表演活動「維港巨星匯」,市民反應冷淡,不但被批評浪費公帑,更因外判承辦商缺乏經驗,招至「官商勾結」質疑。
本來,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也應該是平衡的,由於歷史原因,香港長期以來以「引進」居多,而且偏向西方。這當然不利於平衡發展和吸收,本地藝術家們也不時批評政府重外人而輕本土。但經過了一輪社會風波後,人們覺醒了。可幸的是,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取得成果後,也加強了文化建設,內地很多藝團的演出也達國際水準,更具東方特色,很值得關注並引進。
不過,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性城市和東西文化薈萃中心,還要在「輸出」方面加強,除了協助「輸出」內地的優秀文化藝術節目和項目外,更重要是如何扶植具創新精神、有誠意的本土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為他們創造交流演出條件,可以先從到大灣區各城開始。
昨晚有幸看了歌劇《孔子傳》首演,乃香港文聯統籌,國際知名指揮家兼作曲家麥家樂特別創作,並由他創辦的寰宇交響樂團主辦並演出。歌劇是源自西方的藝術體裁,以這種西方人熟悉的形式說中國孔子故事,正是文明互鑒、平等交流的體現。
由於是首演,演出尚有不少待改善的空間,但意念新穎,予人清新、悅目之印象,為幫助今日華人觀眾理解歌劇的高端風格,以及文言文歌詞,導演特別安排顏聯武作為敘述者在舞台一側講解。而且,音樂中採納了旋律優美的山東民歌曲調,也令人感覺舒暢。
一場好的藝術演出,需要「千錘百煉」,要在不斷地演出中總結經驗並改善,才成為經典。《孔子傳》是麥家樂的嘗試,相信會啟發更多藝術家在這方面努力,也令香港乃至內地的文藝創作更多元更豐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