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永曾在杭州做過幾年小官,並寫下著名的《望海潮》。 資料圖片

唐詩宋詞之中,寫離愁別緒與人生滄桑的作品甚多,而較為突出和受人欣賞的,要算北宋太宗時期的柳永,只因他的事跡和傳奇特別多。

大約公元1008年,天性浪漫的柳永來到首都汴京,即被這裏的錦繡繁華所吸引。每當華燈初上,舞榭歌台皆燈燭輝煌,人潮湧動,歡聲笑語不絕。柳永「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流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哪會不喜歡?

當時的柳永,憑藉他的《望海潮》中「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而名滿京華,讓他依翠偎紅,受名媛歌女歡迎。

張舜民在《畫漫錄》曾記柳永去見當朝宰相晏殊。晏殊問他怎麼還作曲子?柳永以為晏殊在怪責他人品不太好,有點不服氣,反駁晏殊你不是也作曲子嗎?晏殊回應說,他從來不寫像「針線閒拈伴伊坐」這樣的句子,意思是柳永的詞作太俗了。

柳永25歲時第一次踏入科舉試場。年少氣盛、意氣風發的他,寫了首《長壽樂》,說:「對天顏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等,等恁時,等着回來賀喜。」

可惜命運弄人,這位名滿教坊的才子最終榜上無名,令他大為沮喪失落。憤恨之餘,寫了一首千古留名的《鶴沖天·黃金榜上》。原文是: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他覺得「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他是「偶失龍頭望」和「未遂風雲便」,表達對仕宦的輕視,不要也罷,「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可惜他這首名篇的確太好,也流傳得太廣,甚至傳入宮中,連宋仁宗都知道了。所以當他再次參考科舉並被評為合格時,宋仁宗直接把他的名劃去,並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填詞去吧你。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從此以後柳永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三變」是他的原名,後改名柳永。沒有功名的他比考獲功名的人更出名,更無牽掛,讓他更沉迷於煙花之地,也讓他的作品更廣為流傳,做到「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更名垂千古。

清朝趙翼曾寫過一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題遺山詩》)在柳永身上需稍為改兩字,將「國家」改成「仕途」就貼切了。他的《雨霖鈴》可算是他的代表作。原文是: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在這一闋詞,真的把離情別緒和思念留戀之情,寫得淋漓盡致。在他細膩的筆下,可以寫得令人柔腸寸斷、黯然銷魂。在「寒蟬淒切」之聲中,「驟雨初歇」,營造這個氣氛和背景,何況「千里煙波」和「暮靄沉沉」?到真的要分別時,「執手相看淚眼」而「無語凝噎」。「良辰好景」嗎?只有一醉。醉醒後雖有「楊柳岸、曉風殘月」,但萬種心事,又可向誰傾訴呢?

而他的《八聲甘州》也是百看不厭,原文是: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杆處,正恁凝愁。

一個人佇立江邊,面對着瀟瀟暮雨,彷彿在洗滌清冷的殘秋。秋風漸緊,山河冷落,落日餘暉映照,也覺得花殘葉黃,美景漸逝。只有長江水,默默地向東流淌。

實在不忍心登高眺望,因想到故鄉遙遠,一顆歸鄉的心迫切難抑。可嘆這幾年來四處奔波,究竟又何苦呢?念及到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邊畫樓,希望見到我的歸帆,可惜她錯了一次又一次,何曾等到?可知道我何嘗不也是正在倚樓眺望,心中充滿了思念的憂愁苦悶?

北宋詞壇上,柳永是顆耀眼的明星,後人有「曉風殘月柳三變」的讚賞句語。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