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廣東話與漢語同源,但在用詞上每每予人有其獨特風格,且很多時「有音無字」。筆者在本欄不只一次強調,不少用詞中的用字由漢字音變過來,今期便拿幾個來談談:
廣東人對不順眼的事物會說「梗眼」,其中「梗(羹1-2/gang2)」讀「鶯1-2/ang2」。「梗」有阻、塞、礙的意思,所以「梗眼」就是「礙眼」,看着不舒服、不順眼;又或妨礙別人的事情,使人感到不方便;原來「梗」正是本字。
有心臟病徵狀的人士會間歇性出現「心肌梗塞」,那時心臟就會有「梗住梗住」的感覺。
有「梗眼」也有「梗腳」,如鞋墊上有一粒沙或碎石,就會出現「梗腳」的情況。
如有人說話時語帶相關或譏諷,當然令人心裡很不舒服,廣東人會說聽下「梗心梗肺」,猶如心肺阻塞的樣子。
人們在遇上一些胖嘟嘟、煞是可愛的嬰孩都會不期然在其面上輕「捏」,廣東人會叫這個行為做「搣」。「搣」讀「滅6-1」,原指用手拔(拔除),後被借用作用拇指及食指撿東西的動作。
廣東人說的「有排搣」、「慢慢搣」分別指擁有的財富和有一定的財富可供一段時間取用。
如說戒除某種不良習性如吸毒,廣東人會說成「搣甩(嗰鋪癮)」。「甩」,普通話讀「shuǎi」,廣東話讀「lat1」;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呢?「甩」有棄掉的意思,而「拔」有掉的含意,「拔」通過以下音變讀成「lat1」:
拔/bat6;變調→筆/bat1;變聲母→lat1
廣東人便以「lat1」作為「甩」的讀音了。
最近有曾授勳人士因犯事入獄而被褫奪勳銜,人們會叫這個程序做「搣柴」,當中的「柴」原指警務人員胳膊上表示職級的「V」型標誌,「柴」只是取其英文名稱「"Che''vron」中最前部分的近似發音。「散仔」(軍裝警員),對上一級是「高級警員」;再對上一級是「警長」(沙展)。「高級警員」和「警長」分別有「一柴/一劃」和「三柴/三劃」的別稱(「二柴」於上世紀70年代已被取消)。身為「柴級」——「一柴」、「二柴」(後已取消)、「三柴」,若然干犯了內部紀律罪行,如:不依循上司的指示行事、出境沒有申報、洩露警方機密等等,均有機會被「降職」。比方,「三柴」降至「二柴」(如仍存在)或降至「一柴」;「一柴」降回做「散仔」,及後流傳了「揻柴」這個講法。
中國茶葉中外馳名,「鐵觀音」就是表表者,其中一個品種叫「猴子採」更是極品中的極品。顧名思義,這個茶種是由猴子採摘的。相傳一些品質優異的茶葉生於峭壁上,人們難以採摘,故訓練猴子(馬騮)代勞。廣東人便把這個品種說成「馬騮搣」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