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仙戲,始於唐,盛於明清,中國現存古老劇種之一,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無論是唱腔還是表演形式,莆仙戲都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其戲班足跡遍及莆田、福州、廈門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
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副院長黃艶艶成長於莆田鄉間,她幼時最喜歡聽到的聲音,莫過於村裏戲台傳來的鑼鼓響。鑼鼓裏回盪着莆仙戲一千多年的綿綿韻味。
現在,黃艶艶無疑是舞台上的星光。幼時,她也曾是台下的「追光者」,追着追着就站到了舞台中央。從藝23年來,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黃艶艶終成一代名家。去年,黃艶艶憑藉莆仙戲《踏傘行》榮獲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為莆田市時隔21年後又摘得一朵「梅花」。今年她又憑該劇榮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
其實,黃艶艶經常下鄉參加惠民演出,為鄉親們表演《海神媽祖》、《狀元與乞丐》等莆仙戲傳統劇目,足跡遍及全市各地。近年來,黃艶艶每年下基層演出約350場,受眾近60萬人次。另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莆仙戲,黃艶艶也帶領劇團做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嘗試,希望將莆仙戲的文化傳承傳播出去。 ◆文︰中新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