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宏亮教授率團隊在爛頭營實地考察。
◆ 爛頭營保留儉樸的鄉郊生活和獨特的生態文化景觀。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大東山爛頭營是香港海拔最高的古村落,包括19座外形粗獷的單層石屋,以及村民共用設施及山徑網絡,百餘年前由西方傳教士建立,用作避暑、傳教和療養。爛頭營在香港以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都有很獨特的地位。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獲大嶼山保育基金撥款1,250萬元進行修復保育,百年古蹟有望重煥生機。

爛頭營始建於1920年。西方傳教士到香港傳教和創辦各種社會服務時,由於難以適應香港的酷熱夏季和熱帶疾病,於是選擇這個高地建立傳教營地,是華南及東南亞現存唯一具有此規模及風格的石屋建築群。百餘年來,爛頭營的居民一直維持營地的運作和保養石屋,並自行開闢兼打理通往爛頭營的幾條山徑。

在香港社會急促發展之際,這個至今仍沒有電力及自來水供應,只可徒步前往的爛頭營,在經歷百年滄桑後,仍然保留一個世紀前的風貌,保留儉樸的鄉郊生活和獨特的生態文化景觀。由於爛頭營獨特風光,及秋季漫山芒草的大自然美景,近年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前往休閒遠足,造成嚴重環境破壞,山徑被過度使用。

培養遊客愛護環境意識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及其團隊,繼去年獲大嶼山保育基金撥款逾千萬元推行「重塑水口」項目後,今年再獲資助約1,250萬元,進行名為「重塑爛頭營:透過參與行動共創建築復修及自然保育」的保育管理協議項目,為期3年。該項目將透過修復歷史建築群、保護生態環境、及培養遊客尊重居民私隱和愛護環境的意識,推動爛頭營及其周邊地區的長遠保育與關懷。

重建計劃由團隊與居民共同構思,希望通過參與行動,為爛頭營及其周邊地區共創全面而可持續的保育措施。計劃核心是修復和改造一座百年石屋作「保育研究支援站」,涵蓋建築群保育、大東山生態多樣性紀錄、遊客行為分析等項目,同時會開發一個數碼平台,用於收集和分析有關生態價值及人為影響的數據,以促進社區參與、持份者能力建設及公眾教育。

中大團隊首年將專注於搜集爛頭營的文獻紀錄、實地考察建築物及地理景觀,以及爛頭營和大東山一帶的生態環境與遊客影響基線調查等;第二年開始修復其中一間石屋;最後階段則透過實地教育活動和數碼平台進行公眾教育。

這次修復的石屋,以前為擔當爛頭營「看守者」的宿舍。「看守者」負責守護爛頭營的19座石屋、所有營地設施和周邊自然環境,故團隊與居民決定將該石屋改造成「保育研究支援站」,延續它作為「看守者基地」的使命,以及新增廁所、太陽能發電系統、雨水過濾設施等配套。

由於只能徒步前往爛頭營,建築物料及工具需以直升機運送。鍾宏亮表示,團隊修復期間要克服高山環境、各種惡劣天氣條件,以及面對物資運送困難、缺水缺電等情況,是極具挑戰性的項目。「我們希望藉此項目,讓大眾了解歷史建築修復的過程,並學會欣賞這些寶貴的文化景觀和四周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