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白色巨塔》的作者山崎豐子於2013年逝世。 網上圖片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着官員們互相包庇、輸送利益的現象,形成很多社會不公事件。尤其在醫學知識普遍認知不足的情況下,社會大眾對一些醫療事故,所有人都在「醫醫相護」的壓力下,無奈地忍受。

住院見腐朽醫療體制

日本女作家山崎豐子創作的長篇小說 《白色巨塔》,於1963年首次出版,反映了當時日本社會醫療體制的種種弊端和黑幕。據說她曾因病入院,在住院治療的那段時間,被日本大學醫院那種種封建、腐朽和官僚的醫療體制觸痛了內心,因而創作了這部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直面日本社會的現實問題。 

這部小說出版後,她在出版後記中寫道:「醫療機構必須時時刻刻面對生死,其中的明爭暗鬥、人性糾葛,想必比一般社會要來得更明顯。這樣的環境深深吸引了我,當初寫作動機就是如此簡單。」而「白色巨塔」就象徵着醫學界一種難以改變的、僵化的權威體制。

小說內容環繞三件事:

1. 故事主角財前五郎希望由大學醫科副教授升為教授的選舉經過;

2. 財前因醫療事故被告上法庭;

3. 財前參與「學術會議會員」選舉的重重黑幕。

擔任浪速大學第一外科副教授的財前五郎,原名黑川五郎,出身於貧苦的鄉下,靠獎學金完成了學業,名醫財前又一看好他的前途,招他入贅做女婿。財前五郎不負期望,努力成為了全日本知名的胃癌手術的專家,有望成為教授的繼任人。

傲慢疏忽致病人死亡

不過,之後他為了達到目的,竟排擠起自己的恩師,甚至不惜決裂。他為求成功,竟與外父及一些權貴進行賄選、財權交易,終於成功。不過也因他的成功,令他傲慢,也不願再接受意見,終因疏忽引發一宗令病人死亡的事故,被告上法庭。

在病人死亡事故的經過中,凸顯了另一位年輕醫生里見修二的正義形象。里見潛心鑽研,腳踏實地,夢想是做個救死扶傷的醫生。他處處為病人考慮,當然不肯替財前作偽證,因此被趕出了大學。

財前一方面要贏官司,另一方面要贏「學術會議會員」選舉,不惜勾結很多醫師公會和醫學部長合謀出計,大搞黑金交易、利益輸送、收買選票,甚至法庭偽證。雖然選舉成功了,但他卻風光不久,就在官司敗訴和病魔纏身的雙重打擊中倒下了。

正義醫生被趕出大學

在官司過程中,正直的里見遭受排擠,要他為大學的名譽着想,不要作出對財前教授不利的證供,稱這不僅影響他個人的前途,也破壞大學創立數十年的聲譽。不過,他在法庭上實話實說,不在意對誰有利、對誰不利,只是陳述醫學上公正嚴謹的事實。

里見覺得,醫學的進步,並非只有發表新的研究,或改善手術方法而已;面對發生不幸結果的臨床病例時,醫生必須謙虛地檢討,找出其中的原因,才不會讓病人白白送命,這是醫生對病人的義務。

里見知道,在作供過程中,如果稍有閃失,可能斷送一位前途無量的教授的學術生涯。而且這個人曾和自己一起在病理研究室從事研究,是自己十幾年來的好朋友。不過從醫生的角度,希望對病人的生命抱持嚴肅的良心和慎重態度,絕不能原諒任何齷齪的失誤。

里見不希望被人掃地出門,希望留在大學裏,繼續從事研究,但他絕不能原諒因為一個醫生的傲慢,斷送了一個原本可以免於死亡的病人生命,更不能原諒美其名是保護大學的名譽和權威,實質上卻是想要掩蓋事件真相。即使可能背負任何的後果,也要鼓起勇氣,說出真相。

然而,在現實的社會中,這樣的醫療失誤好像變得理所當然,坦率承認的人反而受到傷害。到底要向封建的醫學界威權屈服,還是不想違背醫生的良知?

六年來,里見在研究室內努力不懈,累積不少成績,最終不得不離開。雖拚命克制情緒,也終於崩潰。自己做了什麼?為初診病人的死亡如實作證,竟然得被趕出大學;相反,美其名維護大學的名譽和權威,誤診病人的人動員大學所有力量去否定誤診、逃避法律責任,卻能留在大學中,這就是現代的「白色巨塔」。

這是狀似進步的學術殿堂,然而在厚實而堅固的圍牆內側,卻是由封建的人際關係和特殊組織構成的。里見獨自在這個無情世界裏奮戰,無論怎樣追求真相,卻絲毫無法撼動這座「白色巨塔」。小說又有否影射到今天的現實呢?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