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班長者組成「長者醫療關注組」舉行記者會,建議政府對醫療券進行改革。(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馮沛賢 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馮沛賢)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涉及多項養老及醫療措施。由一班長者組成的「長者醫療關注組」今日(14日)舉行記者會,行動發言人梁愛蓮建議政府對醫療券進行改革,包括要求醫療券擴大受惠資格、增加醫療券金額、取消醫療券累積上限等。

長者醫療券方面,政府將優化計劃內容,准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的醫療設備。政府也會推行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把現時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增至2500元;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於預防疾病和管理健康等特定基層醫療用途後,額外500元會自動發放至其戶口作該等用途,鼓勵他們更有效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黃碧雲指新措施過於複雜,令長者非常反感。(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馮沛賢 攝)

「長者醫療關注組」成員、今年72歲的黃碧雲表示,新措施過於複雜,令長者非常反感,表面增加了$500,實際上長者可以用來平常看醫生的醫療券則減少了,批評是「明增實減」。

團體指2014年的診金只需250元,醫療券可以支付8次,2022年診金增加至400元,醫療券只可支付5次。(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馮沛賢 攝)

黃碧雲反對將醫療券和鼓勵長者做身體檢查、管理健康捆綁使用。根據團體的調查,2014年的市面平均診金只需250元,2000元的醫療券可以支付8次,可是2022年診金已經增加至400元,醫療券的金額則只能付5次。她表示醫療券金額本來就不夠用,措施吸引不到長者使用醫療券做身體檢查,期望長者可以無框架靈活運用醫療券,但政府則繼續增加使用規則和難度,並沒有顧及長者使用的實況。指現時做身體檢查的費用很高,一個全身檢查要價1000元以上,如果政府希望長者及早管理健康,應該額外給予資源讓長者做身體檢查,或是提供長者可負擔的身體檢查項目。

李少初建議醫療券金額可按年齡提升,如60歲每年2000元、65歲每年4000元、70歲每年5000元等。(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馮沛賢 攝)

關注組的另一名成員、今年73歲的李少初建議政府對醫療券進行改革,包括要求擴大受惠資格至60歲或以上,並與長者乘車優惠看齊,不單善待長者,同時鼓勵長者們及早管理健康;增加醫療券金額,指醫療物價提升,家庭醫生一般要收300元至600元,年紀越大越有需要看醫生,所以醫療券應按年齡提升,認為政府可參考按年齡提升,如60歲每年2000元、65歲每年4000元、70歲每年5000元等。

她又建議政府取消醫療券累積上限;擴闊醫療用途,除施政報告提出的助聽器,經醫護專業轉介的醫療用品;規定所有註冊醫生接受醫療券,醫生應該一視同仁,不應該選擇病人,衞生署發牌私營醫療機構,規定所有註冊醫生履行社會責任,應該讓病人使用醫療券;設立投訴熱線,處理濫收醫療券情況,當長者遇上醫療機構濫收醫療券時,可以有渠道投訴。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