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了在特首《施政報告》內有關增加非本地生比例的措施,今期續談資助演藝學院或大學修讀課程的學生在藝團和西九文化區實習及演藝學院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舍兩項課題。

2007年8月7日,我有專欄發表《學生到戲班實習》一文,解釋香港大部分粵劇職業劇團的演出,無論是燈光、音響和舞台裝置都未做到和現代劇場結合,只停留在「廣場演出」的模式。普遍以「講戲」代綵排,甚或「講戲」也沒有,只能「台上見」,這是傳統粵劇以人(演員)為主的舞台特色,在進入劇場後,仍然被保留下來。我提出「將來粵劇為適應觀眾口味的改變,製作必然會日趨「劇場化」;但在這漫長的過渡期間,喜愛粵劇傳統演出形式的觀眾仍然主導市場,戲曲課程的畢業生若期望以演粵劇為職業,實有需要認識和學習傳統戲班的規矩和運作。因此,香港演藝學院應把到具水平的戲班實習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就像大學新聞傳理系的學生,每年暑假都要在傳媒機構做暑期工期間,汲取實戰經驗。除了戲班外,也可考慮由老倌擔任暑期導師,學生隨老倌到戲班實習。當然,為了補償戲班或老倌為指導實習生而消耗的人力、時間和資源,院方應提供報酬。」

經過15年的光景,粵劇「劇場化」的進度異常緩慢,到今天,部分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還是要參加油麻地戲院粵劇新秀計劃作為進入職業粵劇團的台階。雖然粵劇藝術是「學無止境」,學院的訓練只為學生打好基礎,學生進入劇團後,仍要不斷學習。但在接受過3年的系統式專業訓練,論理應該可應付一般的演出要求,缺少的或只是戲台的實踐經驗,如果在課程裏,包括到戲班實習,讓學生認識粵劇舞台的實際運作,這對學生來說,有助他們在畢業後入行的機會。

至於有關香港演藝學院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舍以吸引內地生就讀的建議,我認為是一箭雙鵰。香港演藝學院在灣仔的校舍受地形限制,局限了它的發展。覓地建新校舍,提供優良的學習和住宿環境,相信可吸引更多的人才就讀,這才能夠配合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勢頭。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