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展示了十間村校的資料。
◆舊生重臨母校歌唱校歌。
◆陸肇欣、冒卓祺《遷麟之歌》
◆小學生在藝術教育工作坊中完成的作品。
◆橫洲公立學校布料校徽。
◆謝淑婷的紀念碑拓印。
◆十間村校的校歌歌詞紙。
◆現場展示村校發展史。

遊覽村校藝術展 憶昔日校園生活

鄉村學校,簡稱村校,近年來在香港漸漸失去身影,隨着時代變遷和政府的各項政策,使從前盛行的村校逐漸沒落。村校乃不少市民的共同回憶,最近,有機構對香港十間村校進行研究,並以村校校歌作為引子舉行展覽,展出文物和史料,更委約13位藝術家以村校為靈感,創作出9組藝術品,以創意引路,讓時光照亮在發展狹縫中被遺忘的、未發現的村校,期望與觀者再結伴前行,細味從前村校時光。◆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鄉村教育,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邊緣副產品。二戰後政府推行政策鼓勵民間辦學,新界鄉村村校蔚然而生;後來政府大規模開發新界,鄉村子弟轉往鄰近新市鎮讀書,村校由盛到衰;回歸以後,很多村校因未達指標,遭政府勒令停辦。昔日響着歌聲笑聲讀書聲的村校校園,今日變得沉靜無聲,那些曾經孕育幾代人成長記憶的空間,面對時代遷移,村校該何去何從?

口述歷史中搜索資料

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的展覽選址經活化的村校空間,觀眾站在昔日的校園裏,放眼身邊年代交錯的景物,透過校歌、文物和史料了解十間村校的故事,重塑鄉學的邊緣角色,打開對於村校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想像。

展覽「香。校變奏」對香港十間村校進行研究,包括:六鄉新村公立學校、四山公立學校、大欖涌公立學校、青衣漁民子弟學校、老圍公立學校、葵涌公立學校、中華基督教會長洲堂錦江小學、青衣公立學校、馬鞍山聖若瑟學校、橫洲公立學校。是次是機構第三次舉行有關村校歷史的展覽,也是曾舉辦的展覽中最重藝術成分、和最多藝術家合作的展覽。

展覽中的藝術作品,包括傳統技藝融入當代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聲音藝術、裝置、光影、互動體驗等等,共展示了13位藝術家共9組藝術作品,是次展覽籌備了約大半年時間,展覽策展人之一史嘉茵說:「因為村校校歌引起我們很多的好奇,我們經歷了村校舊生的口述歷史訪問、研究等等,希望把所搜索得來的村校歷史資料,以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以藝術創作形式展示出來,期望藉此引起大家對村校的共鳴和了解。」談及租借村校場地作藝術展覽,史嘉茵笑言整個過程很幸運,「是次展覽的村校大力支持我們舉辦,場地負責人也很希望這個村校舊址能再次吸引人前往和使用,整件事情一拍即合,也順利舉辦是次展覽。」

巨型麒麟憶六鄉往事

展覽分為「風土鄉校」、「狹縫曙光」和「春泥手作」三大部分。甫走入位於大埔的一所活化村校空間,先映入眼簾的是藝術家陸肇欣和紮作師傅冒卓祺共同製作的作品《遷麟之歌》,為配合是次位於六鄉的展覽場地,陸肇欣和冒卓祺特意以麒麟為靈感,製作了一件大型麒麟作品。當年六鄉遷村時,村民祈求麒麟守護,希望到了新的地方仍然可以繁盛地延續村落文化,麒麟如同變成了六鄉的守護靈般。在麒麟的裝置中,掛着不同村校的資料,讓觀者能細味村校的過往故事。此藝術裝置在特定時間設有導賞劇場,表演者會帶着麒麟遊走展覽場地,在這活化村校中發掘小故事。

走進室內展覽位置,這裏又名為助學亭,兩句歌詞燃亮了展覽的主題——「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進來的地方。」這是唱遊詩人Leonard Cohen《Anthem》歌詞。在室內展覽中,展示着十間村校的介紹資料,更有村校的照片、校徽、學生畢業證書等物件。在後方的村校發展史,以時間線形式展示着村校的興衰歷程。數張經改裝的木枱,播放着展覽中五間村校的校歌,探頭往內看,原來是每所村校的舊生重臨母校,在校園中歌唱校歌的片段。

在活動室中,展示着藝術品《葵涌公立學校》,這是藝術家謝淑婷的作品,她是葵涌公立學校的舊生,過往她曾移印校舍影像、校歌歌詞於標本箱中,是次作品她運用其他媒介例如錄像、藍曬和拓印,記錄即將消逝的校園,她重返荒廢的校舍,拓印紀念堂石碑,把紀念堂的照片在現場用藍曬方式重現和保存,她製作的錄像口述學校歷史及個人回憶,使觀者恍如穿越時空,也反映了時代變遷,孩子想法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