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小女孩眺望一片煙波中的深圳灣大橋。 作者供圖

木 木

深圳灣北側建有綠道,全長15公里,東起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西至蛇口海上世界,被譽為深圳最美步道。

2011年建造的大運會火炬塔,矗立在深圳灣綠道的中間點上。如果天氣允許,我每天上班都會從火炬塔騎自行車到紅樹林,再改乘地鐵到單位;周末晨練,則沿相反方向從火炬塔騎到海上世界往返。沐浴深圳灣晨曦,已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晨光微露的深圳灣,或晴空如洗,或煙波浩淼,或細雨迷濛,無不引人入勝。一灣碧水,百態千姿,充滿靈動的氣息,同時透出幾許歷史的滄桑。

深圳灣山形水勢,千百年來變動不大,不像前海因珠江泥沙沖積而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當然,隨着時代變遷,沿岸亦呈現出不同風貌。而今這灣碧水,北靠深圳灣兩大總部基地,西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東接河套和口岸經濟帶,一派欣欣向榮之勢。南岸是香港流浮山和天水圍,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公寓樓和歷史更久遠的農家院落,顯得有些陳舊。但那是一處傳奇般的存在:有老碼頭江湖社會的神秘,有新市鎮人文匱乏的悲情,有遠離主城僻壤荒郊的落寞,亦有成為「北部都會區」開發熱土的憧憬……

看着深圳灣南北兩岸的不同風貌,我想起一個傳說,一個段子。傳說當年英國人把維多利亞城(今香港主城區)建在港島北部,而不建在地勢更平坦的南部,是為了與維港對面的九龍城隔海相望,讓新城的秩序與舊城的混亂形成對比,以展示大英帝國的富庶和文明。今天的深圳灣有些像當年的維多利亞港,深圳市濱海地帶迅速崛起的繁華,把對岸的停滯和落後淋漓盡致地襯托了出來。

段子講的是一個逃港客,準備夜裏從深圳灣偷渡過去。偷渡者在漆黑一片的海面上迷失了方向,搞不清哪邊是香港,哪邊是深圳了。他只好根據燈光來判斷,想着燈光更多更亮的一方肯定是香港,結果游了半夜,天亮後發現又游回了深圳。

傳說也罷,段子也罷,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那兒:深圳灣好似一面櫥窗,展示着深圳、香港這對兄弟城市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沉浮變遷。想當年,無數逃港者冒着生命危險游向對岸。天水圍的居民不少就是新移民,所謂「內地新娘」有時會成為倫常悲劇的主角。而在今天的深圳灣綠道上,每隔數十米或數百米,就可看見一個臨時搭建的塑料棚,配有高強度照明設施和一些必要裝備,終夜派人值守,以防對岸有人偷渡過來。儘管如此,時不時仍聽聞公安破獲偷渡團夥的案子。偷渡者大都是前幾年逃港的非法勞工,疫情之下找不到工作,還有感染病毒的風險,被迫回流。

印象中,這些棚子是今年3月初深圳爆發新一輪疫情時搭建起來的。經過半年多的風風雨雨,藍色的棚布大多已經褪色,有些地方破損了也沒有修補。晨暉暈染,靜默而立,像被潮汐沖上岸的貝殼,顯得那麼孤單,那麼無助……

然而,我終究還是將目光投向深圳灣的盈盈碧波。朝暉灑落,初秋的風拂面而來,黛藍的水面微微起伏,一片銀輝中醞釀着金色的浪漫,那才是這片深港共有水域的主調。如果說香港經過修例風波一役來到發展的轉折點上,深港雙城故事也來到新的起點。從製造業合作到服務業合作,再到全方位城市合作,兩個海洋城市一路前行,勢將以深圳灣為中心,拓展無盡的想像空間。形象地說,當狹小的羅湖橋連上飄逸的深圳灣大橋,深港雙城故事從小河時代邁入了大海時代。

香港方面,繼上屆政府破天荒提出「北部都會區」計劃以後,本屆政府甫一就職,新任特首李家超就致電廣東省及深圳市主要負責人,表明要共同努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把合作推向更高台階。立法會則在新政府就職前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分別提出香港對接深圳前海合作區和口岸經濟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議員議案。香港各界迫切希望加快向北發展、推進港深合作的願望,躍然紙上。

香港各界的迫切願望,得到了深圳的積極回應。各級政府及相關社會團體、智庫組織和企業主體,紛紛展開調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議,啟動合作項目。前不久,一場別開生面的「深化深港合作專題深聊會」在前海舉行。會議由深圳市政協組織,十餘位來自全國、省、市、區四級政協及香港立法會的代表,以及深圳市發改委、大灣區辦等多個職能部門負責人,覆蓋政界、學界、商界,圍繞進一步推進深港合作問題展開了三個多小時的線上線下交流。與會者一致認為,深港雙城再次迎來了合作發展的黃金期。

深圳與香港的合作,不僅僅是兩個城市之間的合作。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服務整個國家,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聯通全世界,兩個城市的合作與發展牽動着中國與世界雙向互動的大格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它們需要提供動能,帶領大灣區向前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空前大擴容,河套和深港口岸經濟帶開發方興未艾,與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形成相互呼應之勢,風生水起之局。

海天之間,以「深港西部通道」著稱的深圳灣大橋穿雲破霧而來,踏浪御波,把遼闊的海灣變成了內陸湖。長橋一頭連着流浮山天水圍,一頭連着大南山蛇口港,見證日新月異的深港雙城故事,見證新時代新征程的灣區故事、中國故事。有道是:

千古滄桑入碧波

一橋飛渡出山阿

同心共築青雲路

不負雙城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