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新視野藝術節於這個周末正上演的AI歌劇《逐流人生》,由德國多媒體藝團phase7 performing.arts傾力打造。演出特別請來香港炙手可熱的青年作曲家李一葦參與作曲並擔任指揮,以嶄新的音樂風格探討人類在數據世界中的迷思。
李一葦形容道,《逐流人生》是把傳統歌劇的元素,用新科技和high-tech的方式來呈現。「唱腔是傳統的,樂器是傳統的,在新的工具幫助下去創作和演奏。」
劇本反思人類與自己數碼分身之間絲絲縷縷的關係,AI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幕後亦是主要的創作力量之一。「AI不僅寫劇本,還要唱,還要即興;在我們設定的框架和規則下,它要懂得每次去創作出一些不同的東西。」李一葦說。在當下,懂說話的AI很常見,例如智能電話中的Siri;懂得歌唱及自己創作的則屬少見。創作團隊於是為演出度身訂做及開發了AI程式,讓它與人類藝術家一起完成作品。「整個作品有7幕,其中有一幕就純由AI創作。」李一葦說,「在那一場,它每次唱的歌詞都是新的,都是當天表演前做出來的。」
創作初始面對空白稿紙思考落筆之處,這其實是最為困難的階段。到了一筆筆設定出邊界及規則,創意亦逐步成型。李一葦說,從這個角度看,人類創作者們設定框架,AI在其中學習自由發揮,「這過程和人類的創作方式其實相差並不遠。」
這是李一葦第一次嘗試歌劇創作,就要以遠程協作的方式做跨界嘗試,寫出新音樂風格之餘還要和AI合作磨合,可謂是挑戰重重。演出今年9月於德累斯頓森柏歌劇院首演,擔任現場演奏的是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Saxon State Orchestra Dresden)。這世界上最古老的管弦樂團之一要演奏新音樂風格,還要和AI唱和,如同是兩個時代的大碰撞。「我當時就想,首演的樂師演奏傳統音樂很有經驗,但對演繹新音樂可能會有些掙扎,對很多樂師來說甚至是全新嘗試。所以我盡量簡化我的音樂語言,我的標準是以德語的抑揚頓挫為基礎,希望符合德語說話的語調。音樂的話,你可以說它是介乎有調性,但是大部分時間無調性之間。」
整場歌劇可以說是融會了不同的音樂風格,不同場次呈現出不一樣的質感。有獨白的掙扎,黑色喜劇的亢奮和詼諧,有冥想的低沉,亦有流行音樂的電子顆粒感……李一葦說,歌劇音樂最重要的是以詮釋劇本為基準,而這次的創作猶如一次絕佳的練習,「讓我思考怎麼可以以最精簡的方式去講到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不用很繁複的手法,是很好的練習。」
演出中加入AI元素與電子元素,令演出出錯的風險也變高。首演前,AI在排練中就頻頻出錯,讓李一葦哭笑不得。「第一次綵排,AI是全唱錯的,我們不知道它唱的什麼字,聲音很奇怪!」到它唱時不出聲,出聲時又發怪聲,團隊需要不斷調試程序,「如同讓它的腦變清楚了,再來。到了臨首演前的兩三日,才終於全唱對了。」
李一葦說,這次特別的創作旅程也讓他對科技有了不少反思。「寫完的時候,第一個反思是,糟了,現在連創作都可以由AI來進行了。」雖然現時科技仍未成熟,但可以想像不遠的未來,會出現AI創作的平行世界,無限仿真。「如果這個擴展到音樂和創作上,我們人類創作的音樂還有沒有地位呢?」李一葦說,「未來,AI可能令創作變快很多,也許剛開始大家會覺得很正,但最終可能會意識到,怎麼好像創作出來的東西都一模一樣,是同一種感覺?你看AI做出來的視覺藝術,始終是沒有靈魂和缺點,因為機器學不會瑕疵。」但做音樂和藝術,缺點其實也可以是靈性所在。「所以最終也許會兩者共存,AI音樂成為一種新的樂種,而人類音樂繼續存在。那也許是未來的樣子。」
◆文:尉瑋
《逐流人生》
日期:11月5日 晚上8時,11月6日 下午3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