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深圳醫院院長兼骨科醫學中心主任張文智教授講述在胸腔鏡輔助下為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近日,港大深圳醫院院長兼骨科醫學中心主任張文智教授帶領團隊成功完成內地首例脊柱側彎非融合VBT(椎體栓系術)微創手術,來自深圳本地的11歲女孩小依(化名)成為內地首位受益患者。目前,國內約有逾萬名早發性脊柱側彎患者,該項技術的引入,可改變傳統治療方式,減少手術次數,極大緩解患兒痛苦和家庭經濟負擔。

逾3小時手術過程十分順利

2020年,年僅9歲的深圳女孩小依在學校組織的脊柱健康篩查中發現脊柱側彎畸形,當時顯示側彎6°,第二年篩查發現側彎12°,之後的幾個月,小依脊柱側彎情況快速發展,彎曲達63°。小依爸爸劉先生多方了解脊柱側彎治療信息後,選擇到港大深圳醫院求醫。經過檢查評估後,張文智教授認為小依可以做非融合VBT手術。劉先生喜出望外,立即確認同意手術方案。「之前給孩子看過傳統的融合手術視頻,她會害怕和恐懼,精神壓力很大,在知道能做VBT後,小孩重新露出了笑容。」他說。

2022年7月28日,張文智教授和脊柱外科副主任、顧問醫生朱鋒教授為小依進行了VBT手術。3個多小時的手術過程十分順利,術中出血量小於100ml。在港大深圳醫院脊柱外科ERAS(術後快速康復)理念的指導下,小依術後第二天便可以在床上坐立,並在攙扶輔助下能夠下地行走,術後第三天即拔除了胸腔引流管,可以非輔助下自行行走。小依驚喜地發現自己「長高了」5cm,愉快地融入正常學習生活。

脊柱側彎是一種三維脊柱畸形,全脊柱正位片中側彎角度大於10°即可診斷,發病率1%-3%。重度脊柱側彎會導致心肺功能受損,隨着年齡的增大,脊柱側彎會引起腰背部疼痛,軀幹偏移、高低肩、駝背等外觀畸形,甚至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正常社會交往。

目前,早發性脊柱側彎患者常採用生長棒技術,在側彎的近端和遠端分別放置生長棒,再使用連接器連接,隨後定期進行翻修手術對生長棒進行撐開,可以一定程度上保留脊柱的生長能力。但是多次撐開手術,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身體創傷方面都對脊柱側彎患兒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香港開展3年惠及逾30患兒

作為國際新的手術方法,VBT在內地此前尚未有開展。2019年2月,時任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主任的張文智教授和團隊成功在香港開展第一例VBT手術,患者是一名患有脊柱側彎並需要背架矯正的9歲兒童,術後孩子恢復良好,並在幾周內恢復正常活動。「這項手術在香港開展了3年多,進行了30餘例,均取得喜人的成果。脊柱側彎患者中,約有10%左右的患者可以適用這項技術,較為合適的年齡段是11-13歲左右,青春期剛開始的階段,這時脊柱的一邊能繼續生長,另一邊就可以進行控制。」張文智說。

據了解,早前通過「港澳藥械通」引入內地的另一治療方式「磁力可控延長鈦棒」亦屬於微創手術,不過臨床上主要適用於10歲以下早發性脊柱畸形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