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商早前在香港秋季五大科技展向入場人士介紹產品。 資料圖片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表示,收入分配的制度改革,關係到老百姓切實的利益獲得,也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二十大報告提到,要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此外,報告首次提出「規範財富積累機制」。

丁力說,隨着生產力發展,創新取代資本的力量,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之前依靠資本的模式不再可取。對香港而言,參與中國式現代化面臨很多需要解決的新課題。他舉例稱,香港最繁華時,製造業佔香港GDP的30%,現在僅約1%左右。大量的企業搬到內地,使香港工業化發生中斷,轉而以資本驅動的金融和房地產等產業為主要支撐,但這對香港底層人士而言並未受益。

丁力表示,香港底層民眾生存空間很小,不僅僅是體現在住房方面。香港如今提出「再工業化」,是破解香港社會當前很多問題的一種思路,而後來形成的金融等產業優勢,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香港資本市場既可以對接和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也可以對接西方國際市場經濟,必然需要探索出一條與此前不同的路徑。

丁力認為,大灣區未來融合,產業是結果,而不是抓手。就個人營生而言,高新技術和從事傳統產業的普通底層老百姓關係不大。「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已經做了一部分工作,廣深珠都在做港澳青年到內地就業創業平台,釋放內地的誠意。但到目前為止,有多少港澳青年願意到內地發展,成功比例有多少,還需進一步調查研究。」丁力說,「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港澳問題也不出其外。」這不僅僅涉及到兩地政府的合作,更多的是民心的融合。

「香港應該利用財政優勢,有選擇性地發展優勢產業。我認為,香港應該發展具有高附加值、對空間需求小的產業,且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形成優勢互補。我也看到施政報告中提到了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產業,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選擇。」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說。